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

ID:55806453

大小:896.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03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_第1页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_第2页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_第3页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2):13~16GuizhouAgriculturalSciences[文章编号]10013601(2013)12—0704—0013—04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及Lr37的分子检测彭昕,任明见,张珊珊,徐如宏(贵州大学麦作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为给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的种质选择及抗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利用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34和Lr37相连锁的特异分子标记,对8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6份材料中,6个材料有Lr34基因的特异标记带,占供试材料的7;27个材料有Lr37

2、的特异标记带,占供试材料的31.4;其中,材料13—4、163—4—1—3、97012-4—1同时含有Lr34和Lr37基因的特异标记带。[关键词]小麦叶锈病;Lr34;Lr37;分子检测[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MolecularDetectionofWheatLeafRustResistanceGeneLr34andLr37PENGXin,RENMingjian,ZHANGShanshan,XURuhong(InstituteofTriticeaeCrops,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

3、zhou550025,China)Abstract:LinkedmolecularmarkersofleafrustresistancegenesLr34andLr37wereusedtodetect86wheatresistancegermplasmstoprovideareferenceforgermplasmselectionandresistantresourceutilizationofwheat1eafrustresistancegene.Theresultsindieatedthatsixtestmaterialscont

4、ainedLr34and27containedLr37,whichaccountedfor7and31.40,respectively.BothLr34andLr37genesexistedin13-4,163-4—1-3and97012—4—1atthesametime.Kevwords:leafrust;Lr34;Lr37;moleculardetection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小麦叶锈菌袁军海等]认为,Lr34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抗(PucciniareconditaRobergeexDesmaz.f.sp.叶锈病基因之一,

5、至今仍未发现明显的致病生理小triticiEriks.Henn)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其生产种,仍保持着典型的慢锈性,并推测该基因起源于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国。Roelfs等_4]认为,该基因来源于巴西的农家种严重发生时可造成5%~15甚至更高的产量损AlfredoChaves或乌拉圭的农家种选系Americano失。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西南及长44D,由Dyck等Es]定位在染色体7D上,即过去的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如贵州、云南、江西等地发病较LrT2,是第一个慢锈性抗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出重,短期内可

6、造成大面积减产。持久的抗性。杨文雄等研究得出,该慢锈基因国内外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Lr34)在中国小麦育成品种(系)中分布频率极低,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经济、有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在小麦农家种中占85.1,西南冬麦区的小麦农家的途径。至今,国际上已发现的抗叶锈基因达i00种中,该基因占93.89/6,并推测Lr34很有可能最早多个,编号命名至Lr68l2],在我国抗叶锈病育种中,起源于中国。Lr37来源于小麦栽培品种VPM1[7],普遍存在的抗性基因有Lrl、Lr3、Lr3bg、LrlO、该品种来源于偏凸山羊草,该基因被定

7、位在2AS染Lrl1、Lr14a、Lrl6和Lr26等,但在生产上多已失色体上,是一个成株抗性基因_8]。李峰奇等研究效。Lr9、Lr19、Lr24和Lr38等基因高度抗病,但得出,Lr37在黄淮麦区中存在一定的分布,并推测由于是典型的垂直抗病基因,在生产中容易丧失抗兰考906可能是我国小麦品种Lr37的传播途径之性,因此很少被利用。目前在国内对叶锈病起抵抗一。目前在贵州省有一定推广面积的小麦有贵大麦作用的基因有Lrl2、Lrl3、Lr23、Lr34和Lr35等成作中心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贵农系列(贵农18、贵农株抗病基因,以及某些未知基因

8、[3]。由于抗源单一19、贵农25等)和小麦新品系(如贵农058、贵农O8—化及抗病基因质量而使抗病品种难以抵御病菌的毒7),贵州省农科院旱粮所选育的品系(黔育19、黔育性变异,容易丧失抗性。因此,不断挖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