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0084
大小:12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19
《阅读材料:张青莲教授传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青莲教授传略张青莲先生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的一个小康家庭,父张企贤爱好文学,擅长园艺。母薛铭顺,成长于书香门第,而立之年因病早逝。张先生于1933年与郑婉英结婚,她毕业于柏林外侨德语学院,中年病逝,生子张毅然。1963年张先生又与从事教育工作的贺强男结婚,生女贺晓然。张先生14岁时考入苏州桃坞中学,即圣约翰大学附中,曾在校内中、英文竞赛中名列榜首。1926年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原可免费直升该大学,但由于1925年该校美籍校长禁挂我国国旗,爱国师生纷纷愤而离校并组建私立光华大学,这一行动得到张先生的敬佩。因
2、此他放弃圣约翰免费入学的机会而入光华大学。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除可在中学谋职外,还可以经营小型化学工业,因而选择了化学。在光华大学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1930年毕业时他以第一名获得银杯奖。大学毕业后,张先生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当时,他看到我国无机化学人才缺乏,遂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文3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理化学测量三个方面。其中“五种硒酸盐新络合物的合成”是我国第一篇配位化学的论文。另一篇论文的内容是在诺伊斯(A.A.Noy
3、es)著《稀有元素定性分析系统》(1927年)名著中增入了铼的检测。他通过系统实验确定了铼的位置在碲铜组中,然后在铱铑沉淀的滤液中,把铼沉淀为二硫化铼,并以铼酸铷的形式作鉴定,此方法能检出0.02%的铼。最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公费出国留学。我国重水及稳定同位素化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鉴于美国早期的化学家中不少曾留学于德国,所以张先生决定到德国深造。1934年秋进入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由于他在国内大学已经读过13个学期的课程,按德国的规定只需再注册学习3个学期。他师从无机化学家李森菲尔特(E.H.Riesenfeld)。当
4、时,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尤莱(H.C.Urey10∕10)因发现重氢并制得重水而引起国际化学界很大震动。李森菲尔特根据他已有的科研基础,建议他以重水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他在购得挪威生产的第一批重水商品后,立即开始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研究。当时用的是微量法,石英玻璃毛细管内径仅0.3毫米,恒温器温度要达到645K,管内压力达20兆帕以上,封管时常会炸裂,实验难度较大。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日以继夜地奋力工作,于短期内完成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已知重水的凝固点和沸点都高于轻水,而所测得的重水临界温度却比轻水低2.7℃,这似乎是一种反常现象
5、。而这项结果于1935年春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化学学报》上,4年后又为德国另一学者用精密的常量法所验证。同年,张先生又完成了“轻水和重水全温程的气液相密度图”。此文后来被苏联《同位素化学》(1957)一书所引用。他在此项实验中精心设计了一个比较轻水,重水蒸气压差的实验,观察到蒸气压差位于498K处有一个转折点,从而揭示了上述反常现象的本质。这篇论文与美国的一个实验室独立进行的类似研究工作同时发表,得到了相互验证。要测量半重水和重氧水的蒸气压,须先建立同时分析这两种取代水的方法。他采用硫化氢使氘正常化,并用测量密度微差的浮沉子法测定正常化
6、前后的密度值。这样测得的半重水和重氧水在100℃以下的数据和重水蒸气压数据配合,后来成为用蒸镏法生产重水时的重要科学依据。1935年冬,张先生收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样品,首次测出其中半重水及重氧水的含量,观察到皆低于普通水中的含量,且雪中的含量差大于雨中的含量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同位素取代水在河湖、海洋、动植矿物中的含量数据,他首次提出了氢氧同位素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的分布理论,对后来的同位素化学之实验及理论研究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张先生在两年的重水研究中,共发表论文达10篇,与美国实验室同行的工作共同构成了早期重
7、水研究的经典文献。在发表文章时,李森菲尔特与他都表现出谦让作风,争着把对方的姓名放在自己的前面,体现了师生间在学术上的互相尊重。1936年,犹太人李森菲尔特受到纳粹迫害,教职被撤销,但张先生仍坚持跟他从事研究工作。那年6月,张先生获得博士学位。李森菲尔特被迫离开德国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张先生便随同去瑞典做访问学者,又共同工作了一年。这年他用气体混合物作为同位素混合气体的模拟物,通过膜壁进行了扩散分离的研究。在留学西欧的310∕10年中,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他还从许多权威科学家,如化学动力学创始人博登斯坦(M.Boden
8、stein)、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核化学家哈恩(O.Hahn)等的讲学中得到不少教益。他在柏林聆听了来访的第一流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并在瑞典听取受奖报告;还参观了赫尔兹(G.Hertz)、斯维德贝格(T.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