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7063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9
《《优美的校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优美的校园》教案《优美的校园》教案《优美的校园》教案《优美的校园》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
2、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
3、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
4、,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
5、、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
6、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
7、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
8、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