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6052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19
《试论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建设报2003-02-28 自从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诸如:建设规划重视了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保障和风景名胜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完善和规范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程序、机制及技术立法;以及多方位、多层面地搞小城镇示范工程建设等等。成绩很大,但若用客观发展规律去检测,用当前国内外飞速发展形势的要求去衡量,就会发现,问题仍然不少,这些问题是: 1.小城镇建设虽已有重点地在全国各地铺开,
2、数以百计,量大面广。但小城镇的确切内涵是什么?究竟有哪些不同于大中城市的特点尚不明确? 2.小城镇的规划结构包括哪些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布局?基础设施应有哪些必备项目,怎样共建共享,合理安排?其最低人口聚集规模和经济聚集规模要多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值要多少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3.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继承和发扬建筑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来保护乡土化和本土化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进而保障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4.迄今尚未建立起用抓技术立法、管理机构、运营机制、队伍素质、知识更新、公众参与等多方位
3、措施来优化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障体系。 5.重点镇建设的示范工程数量太多,摊子太大,战线过长,在财力物力和人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天女散花”式的投入,很难搞出精品,很难形成轰动效应,很难产生示范作用。 6.大多数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形势是,成功与缺失共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形势决定任务,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必须面对形势,敢于迎接形势的挑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去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一)严格城市化标准,确立科学的小城镇功能与形态 小城镇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迄
4、今仍然是各执一词,各行其是。当务之急,就是要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功能及形态标准。政界和学术界从研讨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小城镇起着吸纳城市辐射向农村扩散的作用,同时它又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推进乡村城市化的基础。鉴于小城镇辖区面积不大,自身的人口规模、经济聚集规模及效益都比较小,城市化的硬件和软件均处于初始阶段,水平都比较低,这就规定了小城镇建设内涵和形态的如下特点:那就是小规模,小制式,低密度,多功能,综合性和过渡性等等。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7.
5、7%%。这个数据虽不假,但其城镇化标准却不无问题。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些发达的小城镇外,大都是规模过小,功能不全,离城市化的标准差得很远。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城市化”标准,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具体的功能框架和形态模式。不达此要求就不叫真正的小城镇建设,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小城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兼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齐备。若将小城镇的功能和形态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则可概括为“小城镇的规划组织结构”,也就是小城镇的功能构成。它应该包括以小城镇行政建筑为主体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商业服务建筑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中心;
6、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以高科技农业为主体的农副产业园区;科教文化及医疗卫生专用地段,各类居住小区,道路网络与交通设施,水、暖、气、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绿地系统等等。这些,就是物化了的小城镇功能标准。 将上述各项功能要素根据规划设计原理予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就构成了小城镇的形态模式。一座城镇的形态,除了“功能”这一决定性要素之外,尚受地理、气候、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和建筑文化传统等多种时空因素的影响,且因时、因地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说来,可归纳为中心板块式,组团聚合式,鱼骨带状式及自由布局式等类型
7、。由于小城镇地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大背景远远优于大中城市,加上城镇规模小、建筑密度小,建筑层数低、建筑体量小,故更易于与山水绿化等自然环境要素结合,其环境空间、城镇容貌更能体现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风采。因此,小城镇的形态模式要比大中城市人性化、个性化得多。 (二)有的放矢,组织技术攻关,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1.尽快研究确立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新理念
8、、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将其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2.尽快研究确立小城镇的门槛人口规模,不同人口规模的相应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配置项目,设施网点空间布局模式,以及区域共建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 3.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尽快优选、深化、集成出小城镇工业园区及高科技农副业产业园区、小城镇公共中心、小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