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瑷珲腾冲线及西部人口迁移政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瑷珲腾冲线及西部人口迁移政策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分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平衡性,区域间疏密悬殊,差异极大。1935年胡焕庸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才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胡焕庸教授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胡焕庸教授在文中指出:“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
2、全国总面积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观察胡焕庸的人口密度地图(1935),发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南沿海,其中以长江三角洲为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次的人口稠密区分布在华北平原、江淮、四川盆地和京广沿线。那时,全国人口4.58亿。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前夜,东北已沦于敌手,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西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大多为战火蹂躏。建国后,鉴于当时的情势,政府发动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西移,如屯垦
3、戍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大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口增长到13亿。令人震惊的是,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结构竟“巍然不动”。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我国人口分布状况来说,主要是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胡焕庸教授在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东西差异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一是自然环境的不同,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三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很明显,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是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
4、,而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另根据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定量分析,也表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二者对人口分布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就现在东西两地带具体的自然环境而言,东部地带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适宜耕种,可以承载高密度人口;而面积广大的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落后,不适宜人类居住,因而无法承载大量的人口。胡焕庸提出的人口地域分布线就几乎和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适应。因此,虽然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但只有40%面积的自
5、然条件比较优越,能够承载高密度人口。然而,尽管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它毕竟只为人口分布提供了一个基础或一种自然可能性。我们说,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人口分布状况也未必都与地理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相一致,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方面或政治方面(尤其是战争)而引起的人口迁移。为缓解东部人口的压力,向西部迁移是必须的,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交通条件亟待改善,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6、,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农”问题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承担着守土戍边的重任,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政成本很高。改革攻坚难度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占全国的3%左右,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投入、人才
7、开发、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进,艰苦奋斗,将西部大开发不断推向前进。因此,政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以鼓励人口向西部迁移: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主要工作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
8、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任务。抓好在建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主要工作有: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