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48655
大小:40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06
《河流变迁与城市兴衰:基于开封的个案考察.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15卷第6期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11月Vo1.15No.6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ITYNOV.2013·中原文化研究·河流变迁与城市兴衰:基于开封的个案考察水吴小伦(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要:开封孕育于水体丰茂的豫东平原,初兴于鸿沟开通后的战国,沉寂于河流通塞无定的魏晋南北朝,再兴于通济渠疏浚后的隋唐,繁盛于四河通城的北宋,最终衰落于河流相继淤平或停航的元明清三朝。河流通塞成为开封城兴衰隆替的核心因素之一。关键词:河流;变迁;开封;兴衰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3)06-0015-
2、05依水建城是城市兴起时的普遍特征,发展水运夏朝鼎立后,开封境内出现了城邑。据《竹书也是城市形成后的重点建设内容,开封城亦不例外。纪年》载:“帝宁居原(今河南济源市境),自迁于老历史时期,开封城诞生于河川纵横的豫东平原,尤以丘(今河南开封县境)。”Ⅲ5_1商代夏而立,开封境内黄河、济水、淮水众支流著称。战国以降,鸿沟、汴之城邑一度重新成为都城,“仲丁即位元年,自亳渠、通济渠、蔡河、贾鲁河等河道相继开浚,开封也缘(今山东曹县境)迁于嚣(今河南开封市境)”_5J1。此长期成为水运发达之都会。对此,史籍着墨甚多,虽然此段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考虑如“大梁之墟,四通八达,水陆之会”,
3、“大梁控引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长时段性,把该时期作为开封河、汴,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所凑集”J。城的滥觞当是合乎理章的。然而,囿于战乱、水患等因素,开封城附近之河流经春秋时期(前770一前476),开封境内出现两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迁过程,城市本身也表现出个新城邑:启封与仪邑。启封在今开封市南25公了同步的兴衰进程。鉴于此,勾勒出河流变迁与开里,宋人吴曾载云:“京师开封县,其城本郑庄公所封城发展的历史轨迹,不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筑,昔卫之水有浚,浚之地有仪封人,掌仪地之封疆,问题的具体认识,也可为当代相类问题的应对提供郑人得而城焉,以为开封,此其始也。”Ⅲ6成书于光有益的历史
4、镜鉴。绪年问的《祥符县志》也载日:“郑庄公筑,以开拓封疆为名。”这是关于开封城诞生时间的文字记载,开封城位于华北平原的南端,在远古时期,这里而开封的名字当始自西汉景帝时期,据《汉书》载,曾是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葱郁,土壤肥景帝元年(前156),因避帝名刘启之讳,改启为沃,河流纵横,湖泽棋布,水资源极为丰富。据邹逸开J。与启封相反的是,仪邑虽不著称于史,今天麟研究,先秦时期华北平原共有湖泊45个,而河南的开封城却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建境内就有24个,占总数的一半多l3J。另据考古发城的确切时间尚有争议,但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却是掘,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开封城所在区域的降水
5、量比目前学人之共识_l。现在多,河流水量也比现在大,且泥沙含量小,多数具有航运、灌溉之利;由于森林草类覆盖率大,水土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1),魏国开挖鸿沟,开通流失、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均比现在轻l3,了黄河至圃田泽复至大梁的河道,把黄河与大梁城这些为原始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今开封市)连接了起来。魏惠王三十一年(前的滋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340),魏国复由大梁开河,引圃田之水东南行,经颍收稿日期:2013—10—03作者简介:吴小伦(198l一),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史、历史地理。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古代黄
6、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研究》(10czso39);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研究》(2013一QN一289)。16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河、涡河与淮河相连。这样,在首次实现黄、淮两荥阳北石门,以及滑县南之白马津、漳涯、黑水舟、济大水系互通的同时,也完成了鸿沟水系的开发。大州、沿颍河之陈郡、沿汴河之浚仪设置8所转运仓,梁由此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司马迁载从此“应机漕引⋯⋯费役微省”¨】12弼。对于开封城日:“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而言,粮食转运仓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提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
7、则通淄、济高了城市的地位,也为其重新崛起埋下了伏笔。这之间。”。∞样,在历经秦汉以迄南北朝晚期的长时段沉寂后,浚鸿沟水系开通后,中原地区的灌溉、航运无不得仪城再次因其水运之畔的地理位置赢得了大发展的获其利,农业、商贸迅速发展,大梁城迎来第一次兴机遇。盛,“人民之众,车马之多,13夜行不绝,鞠鞫殷殷,四若有三军之众”¨l0¨。当时,大梁城高7仞(1仞约转运仓的建设推动了水运的逐步恢复,又经南7~8尺),城区东西长5公里,居民约达30万人,成北朝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