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47915
大小:431.4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06
《提高分散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 降低控制单元负荷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提高分散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控制单元负荷率娄云(大唐珲春发电厂)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大唐珲春发电厂DCS系统如何解决部分单胁。提高系统可靠性,需要负荷利用率进行优化。元控制器负荷率较高现象,通过合理调整控制功能模块的扫描周期2优化前实际状况和相位,删除不必要的引用点,特别是垮站引用点,优化协调系统逻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辑等方法,解决了单元控制器负荷率高的问题。达到系统优、控制优。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于DAS、MCS、FSSS和SCS四项。关键词:分散控制系统单元控制器周期相位及时在2004年发布的Q/DG1一K401~2004《火力发电
2、厂1概述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分散控制系统(DCS)已在火力发电厂得到了普遍应能子系统仍还是以上四项。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随着自用,从我国资质研发和深藏的DCS成功应用于60万千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火力发电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瓦、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到首台最大容量60万千瓦高,在火电系统中DCS应用虽然说不是国内最早,但绝对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DCS的突破,再到被称为核电站“神经中枢”的核电站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实现自主研发,近是最广泛的。在火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对电力资源年来我国DCS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此DCS系统的
3、安全需求越来越高,以往较为粗放式的发电已经行不通了,需性和可靠性对机组的安全运行愈来愈重要。对于DCS系要更精细化的发电,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而这种控统来说,系统设计的完善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网制都需要靠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单纯的人工是达不到这种络通信负荷率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证在高负荷运行效果的。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力系统只能尽下不出现“瓶颈”现象)之内,其接口设备(板件)应稳定可可能选用国产控制系统来提高安全率。靠。目前,主机控制和辅网控制采用DCS一体化的项目大唐珲春发电厂(以下简称我厂)部分工作站CP(控越来越多,即在控制系统的高精
4、尖上不断突破,在控制的制处理器)存在负荷率高的现象,负荷率高会导致CP故范围上不断扩大,且国产化市场占有率增加势头也较猛,障,引起相应控制系统失灵。如果更加严重会导致系统死特别是在老机组DCS改造方面。近期我厂也拿到了DCS机,甚至系统崩溃,这样会对现场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威改造项目,为后续老机组DCS改造的国产化开了个好头。(上接第184页)3.1创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和目标。所谓的3.3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本地区的不同的产产业转移也正是基于区域间创新程度的差异而存在的,发业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不强,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展的本质在于创新,也是发展的最
5、终目标。承接产业转移同,企业研发能力较差,本地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是加快承接地发展的历史契机,可以加快承接地的产业结之间缺乏互动机制,科研活动脱离实际需要,难以转化为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力。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创创新是产业升级和优化的技术支撑,如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新主体的利益关系,建立政府一企业、政府一高校一企可以带动软件产业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一样,使传统产业业、高校一企业、企业一企业的合作机制。发挥后发优势,新型的技术驱动产业。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3.2创新要素。科技和技
6、术服务于产业,要经历基础业。包括:①建设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设研究、研发、产业化等阶段,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消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加费者、政府部门、科技服务机构的共同协同参与,形成创新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网络。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重本地区的创新能力。②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要的参与者,中介机构是纽带。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为创新投入资金,为企业承担部分风险,支持高校和科研技术创新的相关要素。其中,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起到了关单位与企业共同研发,建立各种科
7、研机构。⑧设立企业技键作用。术创新奖。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政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对发挥创新功能至关重策上的优惠。④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要。是一种交互式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创产业基金支持创业,鼓励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微小企业和新实现路径创新,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图1所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迁入参考文献:【1]张黎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l江淮论坛,2010(5):23—29[2】候庆志东北三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问题研究【J】_当代经济,体协同创新H转2011{9)■■■■■■■■■■
8、■■■■■■■■⋯l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