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

ID:55739346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03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_第1页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_第2页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内科龋病讲解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血链球菌: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该菌与变形链球菌一样,能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这些细菌对牙菌斑形成和细菌在硬组织上聚集有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血链球菌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血链球菌是人类龋病的致龋细菌。轻链球菌: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目前尚无报道证实轻链球菌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但轻链球菌能储存多糖。这一特征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继续产酸。2)乳杆菌属:乳杆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杆菌。乳杆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同源发酵菌种,利用葡萄糖发酵后主要产生乳酸。这组的代表为干酪乳杆菌

2、和嗜酸乳杆菌,它们与龋病密切相关。另一类为异源发酵菌种,发酵后产生乳酸和较大量的乙酸、乙醇和CO2,其代表为发酵乳杆菌。在唾液样本中最常分离到的菌种是嗜酸乳杆菌,在牙菌斑中最常见的是发酵乳杆菌。该菌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降至5.5以下,而且有很高的耐酸力。在唾液和龋损中常可发现此菌。但此菌对牙面黏附能力差,在牙菌斑中所占比例不大,常低于培养总数的0.01%~l%。某些乳杆菌在动物试验中具有致龋性,但次于变形链球菌,且仅能导致窝沟龋。乳杆菌对人类的致龋作用较弱,且更多涉及牙本质龋,在牙本质龋损、根面龋损中有较多的乳杆菌存在。研究发现,当

3、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口腔中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洞的部位乳杆菌数量增加;当龋洞修复,滞留乳杆菌的部位消除后,其数量下降。故多数学者认为,乳杆菌可能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龋病的发展。乳杆菌数量增加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龋病进展的结果。3)放线菌属:放线菌是人口腔正常菌丛中最常见的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杆状或丝状菌。在口腔内发现的放线菌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兼性厌氧菌,包括内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另一类为专性厌氧菌,包括依氏放线菌、迈氏放线菌和溶牙放线菌。所有放线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主要产生乳酸,少量乙酸和琥珀酸等。在悉生动物试验中证实

4、,接种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后,可在实验动物中造成根部龋、窝沟龋和牙周组织破坏。在离体,一些放线菌表面菌毛对牙面特别是根面有很高的亲和力,促进牙菌斑的形成。一些放线菌还能合成胞外果聚糖、杂聚糖和胞内多糖,其主要成分为己糖胺和已糖。这些多糖仅具低度致龋性。目前普遍认为,放线菌的生物学性能说明该菌可能与致龋性有关。黏性放线菌促进变形链球菌定殖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2.饮食因素(1)糖(蔗糖与碳水化合物):在龋病的发病过程中,饮食因素至关重要,尤其是蔗糖与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它们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在代

5、谢过程中为细菌生存提供营养,其终末产物又可造成牙的破坏。糖的致龋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发酵产酸作用;②合成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③细菌可利用摄入的糖聚合为胞内多糖(主要是糖原),它们在细菌缺乏外源糖时可被利用,产生必要的能量,使致龋菌不断生长、繁殖、代谢。影响含糖食物致龋作用的因素:糖的致龋力大小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1)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食糖消耗与龋病的流行呈正相关关系,高糖消耗组具有高的龋病流行犁。与此相反,食糖消耗量低的人群龋病的流行率亦低,而无龋人数增加。这说明,食糖量愈多,患龋的情况愈严重,有力地证实糖有显著致龋作用的观点。2)糖的

6、种类:很多学者已对各种常见糖的致龋力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各种糖由于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的不同,产酸能力也不同。动物试验研究发现:各种碳水化合物中,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在活体使用变形链球菌感染动物时更是这样。菌斑中很多细菌可以代谢蔗糖,其中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目前根据各种糖使菌斑产酸多少及pH下降程度确立它们的致龋性,排序如下: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山梨糖和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龋菌利用产酸,故常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3)进食频率:进食糖的频率与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摄糖频率高.可以持续地为口腔微生物提供代谢的

7、底物和能量,长时间保持菌斑低pH的酸性环境。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餐间、睡前加甜食食都会显著地增加龋病的严重程度。4)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人方式:含糖食物的硬度、粗细度、黏稠度等物理性状与其在口腔中的溶解、停留的时间和在牙面上的黏附情况有密切关系。凡是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经胃管导入含糖食物不产生龋齿,只有食物经口摄人才能致龋。(2)氟化物:氟的全身作用,即在发育期,机体摄入适量氟,氟可进入骨和牙齿硬组织使其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氟化物局部作用的抗龋机制:对釉质羟基磷灰石的作用:降低溶解性、改善晶体结构以及促进脱钙矿物

8、质的再矿化;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酶的抑制、抑制致龋菌生长;对釉质表面的作用:解除蛋白质和(或)细菌的吸附、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