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27860
大小:1.16 MB
页数:286页
时间:2020-06-02
《学前少年儿童数学教育教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什么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儿童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解释:定位--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把幼儿的需要纳入教育程序性质--儿童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目的--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问题:为什么?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着
2、数、量、形等数学知识,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因此,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即是幼儿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及对数学的兴趣问题: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不仅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并促使其发展,同时也避免了从现实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枯燥化和模式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感受到心理的满足,对学熟数学产生积极的态度。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具体体现在那
3、些方面?(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四、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数字说明:一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考试人数平均成绩及格率受过教育69271.366.7%未受过教育7554.252%问题:表中的数字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通过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设计有数学内容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接触和认识一些粗浅的数学基本知识,逐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运用数学与其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形象化地让幼儿感知数学的美,数学的真实、正确、新奇、普遍和有用,能够为幼儿以后形成正
4、确的数学观念和概念打下基础。第二节:学前儿童怎样学数学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有一种过渡的性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案例说明:认识三角形的特征,需要提供具体的三角形的东西让幼儿进行直观的感知和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幼儿抽象思维的逐步萌芽和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抽象性增强了,到了大班,幼儿能进行抽象水平的运算。二、从个别到一般说明: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仅存在一个逐步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
5、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案例分析:有些幼儿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或点子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把数字和个别物体相对应,而没有理解为可以取多张,只要数量相对应就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就能把具体的数字和一般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个别:一张数字卡一张实物卡理解一般:一张数字卡多张实物卡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外部动作:借助于外显的动作案例:一一点数,扮手指数内部动作:进行列式运算案例:2+3=?四、从同化到顺应四、从同化到顺应四、从同化到顺应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
6、部环境的两种形式。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则是指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案例解释:如幼儿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其原有的认知图式和结构去同化它,采取目测的认知策略(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解决这一问题,当获得成功时,也就是其认知获得平衡的过程。但若这一策略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情景(比较的两组物体的空间排列位置并非一一对应,其大小和排列间隔有较大悬殊)时,则无法通过同化来完成,而需要改变自身的认知图式,重新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采取一一对应或点数的策略去顺应这一问题情景
7、,从而使认知过程达到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五、从不自觉到自觉讲授:小年龄幼儿在掌握数概念的过程中,尚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来理解,而停留在具体经验上、外部动作上、没有思维和语言上的抽象内化来支持。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前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特征,充分认知到语言尤其是抽象、概括的数学语言在数概念获得中的关键价值,鼓励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用语言概括、表达、交流,以不断提高幼儿对其动作、思维的意识程度,促进幼儿的内化,帮助幼儿认知由“不自觉”向“自觉”过渡。解释:不自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是玩的,没有语言、思维的支
8、持案例:认识三角形自觉: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用语言、思维支持案例:认识长方体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讲授: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往往只关注于自己的动作且不能很好地内化,更不能关注到同伴的数思维或与同伴产生基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行动”。因此,帮助幼儿在发展数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去自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