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08091
大小:5.65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5-26
《朱炳寅观点汇总-精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嵌固层”和“嵌固部位”问题关于结构底部嵌固层及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刚度比问题,不少网友没闹明白1)《高规》第3.5.2条第2款中“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2)《高规》第5.3.7条规定“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这两条规定不矛盾,1)指的是,首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2)指的是地下一层与上部结构首层的比值。《高规》第3.5.2条第2款的规定,较适合于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为绝对嵌固(不带地下室,将地下室顶板标高确定为嵌固端,嵌固端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转角均为零)的计算模型。关于
2、2)条中比值2的限值合理性问题,可查阅《筏基规范》及我的新抗规书。我们事务所一般做法:计算时取基础顶面做结构计算嵌固端,构造上满足首层结构嵌固;约束边缘构件从负一层开始设置。而现新抗规及新高规都明确规定:《抗规》6.1.10.3款;《高规》7.1.4.3款1、规范6.1.14条1、3、4款为满足结构首层嵌固的强度要求;第2款为刚度要求,整个条文说明均为满足强度要求的解释而无关于刚度比取2的相关解释;2、高规5.3.7条规定刚度比计算按附录E.0.1条计算,即按等效剪切刚度比进行计算;相关范围的规定(抗规不超过20米、高规不超过三跨,不统一)有
3、待商榷(高层、超高层基地剪力相差很大,对首层传递影响应该不同);3、条文解释表明:整个结构应该在首层以上部位出现塑性铰,地下一层不应屈服;实际上当地下一层不屈服时地下室各层均不会出现屈服;从以上可以看出规范6.1.14条所说的嵌固端应该为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嵌固端即为出现塑性铰分布的下端,而并非结构力学计算的嵌固端。n因此应将规范中的嵌固端区分为计算嵌固端与构造(概念设计)嵌固端;若将计算嵌固端选取在首层则会造成结构刚度偏大;n计算时取基础顶面作为结构力学的计算嵌固端,地下室顶板即首层作为构造嵌固端并满足抗规6.1.14条的所有强度要求;n底
4、部加强区应从地下室一层开始设置,无须满足《抗规》6.1.10.3款及《高规》7.1.4.3款规定的底部加强区延伸至基础顶面;无论计算嵌固端选取在任何位置,由于地下室周边有很大的刚度的侧墙并受周边岩土的约束,在地震作用下其侧向位移受到限制,所以地下室对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嵌固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要通过地下室顶板进行传递也是必然的,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即首层楼板必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刚度,可将高层建筑的水平地震作用有效的传递到地下室周边岩土中去;通过相关计算分析可知塔楼一定范围内结构(纯地下室框架)水平剪力递减较快,但仍然存在一定
5、的内力,而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塔楼与室外顶板有较大的高差,如下图所示:实际工程情况解决方法一:将高差分成几个较小的高差,并在高差处设置较宽的梁,加强该梁的抗扭能力解决方法二:通过在上下梁板端采取加腋方式关于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问题构件的计算长度等于计算长度系数乘以杆件长度,要注意程序计算长度系数的定义,一般情况下,杆件被分割的计算点越多,则计算长度系数越大。应注意:影响构件计算长度的因素很多,程序对复杂情况下构件计算长度的计算准确性较差,因此,应注意对复杂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对于多层通高的柱子或有多个计算点分割的构件,应特别注意核算计算长度系数
6、。关于高大女儿墙的设计计算问题对高度较大的女儿墙,应注意其平面外受力问题、防倒塌问题等,对于特别高大的女儿墙应设置扶壁柱,或扶壁框架。主体结构计算时应考虑高大女儿墙的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对墙平面外的变形可适当放宽,以不倒塌为原则。对高大女儿墙,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以获取较大的整体性并提高防倒塌能力,对混凝土墙板应采取设置温度缝等防裂措施。关于坡地建筑设计问题 对坡地建筑应特别注意其扭转问题,即使建筑平面均匀对称,但坡地对结构的约束高度不同以及挡土墙的刚度不同等,加大了结构的扭转。 目前,对坡地建筑
7、主要是通过营造局部平地环境消除坡地对建筑物的影响,就是在建筑物的迎坡面设置永久性挡土墙,将坡地与建筑物脱开,避免结构的扭转。对未经“营造局部平地环境”处理的坡地建筑,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计算办法,一般采用包络设计的方法来估算坡地建筑的扭转。 建议,对坡地建筑应通过营造局部平地环境消除坡地对建筑物的影响,不应在坡地上直接建造高层建筑,对坡地上的多层建筑,可采用包络设计的方法估算坡地对结构的扭转影响。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
8、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考虑偶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