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70771
大小:1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9
《东台市2008年秋学期六年级期末语文测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乡镇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密……………………………封……………………………线……………………………………………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六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题号一二三总分等第得分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1.看拼音写词语。(5分)páihuáiqīngmièduànzhùxuànrǎnbōli()()()()()xiànm
2、ùxiūsèpiānpìzhēngzháfùyù()()()()()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上横线。(3分)薄雾(báobó)挑剔(tītì)粗糙(zàocāo)胆怯(qièquè)要挟(xiáxié)停滞(dàizhì)3.比较形近字,并组成词语。(4分)唇()堪()竣()辅()辱()勘()峻()哺()4.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带有“风”字的词语,不要重复。(4分)()化雨()习习()凛冽()送爽()怒号()骤雨()劲草()细雨5.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3分)(1)妈妈穿衣服既大方又有()。①品位②品味(2)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①雨果②笛福③林肯(3)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指()。①北京——张家港②北京——张家口③北京——张家界6、句式练习。(8分)(1)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缩句)(2)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仿照句式写一排比句)(3)用“无论…如果…还是…”把下面的词句连成一个长句子写下来。六年级语文共6页第7页我们工作有多忙时间排得有多紧合理安排好可以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的(4)根据不同的读音用“照应”各写一句话。①zhàoyìng②zhàoying(5
4、)根据“剪纸”不同的意思各写一句话。①表示剪图的过程。②表示剪出来的图案。二、阅读积累运用。(43分)1.课内阅读积累。(12分)(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每一个舞姿都,每一个舞姿都是和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安塞腰鼓》)(2)“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表示我。”我们可以用成语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草原》)(3)读书让人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正如朱熹在《》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但光读书是不够的,还需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
5、来,正如陆游所说的“,。”(4)饱览了桂林山水的,长江黄河的,我禁不住赞叹:我们爱你,中国!——我们爱你,的安塞腰鼓,的内蒙草原!(5)从汪国真“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的诗句里,我想到了“世纪老人”巴金的一句话:“”(6)在本册课本中,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上几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下列人物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性格或品质。(每组至少两个)哈尔威船长霍金夏洛蒂·勃朗特林肯蔺相如廉颇钱学森巴金2.课内阅读运用。(11分)六年级语文共6页第7页青海高原一株柳(片段)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
6、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
7、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1)照样子联想填空。例: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的葡萄。由“婀娜多姿”联想到由“漫天飞扬”联想到由“艰苦卓绝”联想到(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名贯古今:艰苦卓绝:(3)“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和同是一种柳树,它们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最大差距表现在。(4)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在这
8、段话中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树?。(5)作者为什么对青海高原的这棵柳树“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下你的理解。。3.课外阅读积累。(8分)(1)选择。①1980年以后,家家户户的饭桌上再也见不到榆钱饭了。1982年春,“我”来到二妹子家,终于吃到了榆钱,这榆钱是。(《亲近母语11·榆钱饭》).二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