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

ID:5568993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_第1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_第2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_第3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_第4页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

2、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

3、,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有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是不可能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明末的王锡阐,每遇天色晴朗,即登屋观测天象,竟夕不寐;每遇日、月食即以自己事先推算的结果与观测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兴趣他能这样做

4、吗?说到教育,《周礼》规定的学校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即数学。从隋代起,在最高学府国子监中即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两种职位。到唐代审定和注释了十部数学书,编为《算经十书》作为教材。这十部书至今仍是世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是指希腊人的数学模型法,这在中国古代是缺乏,但也不是绝对没有。比如《周髀算经》中关于如何测量大地的讨论。虽然观测数据误差很大,所用的数学方法也有局限,结果也不对,但它用数学把观测和理论结合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模型以解释自然现象,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超时代的贡献。有人认为,即便中国古代有科学,在传统文

5、化中也不是主流,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什么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将欧洲近代科学精神归纳成为两个字,即“求是”。求是就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而求是的途径则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已说得很明白,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单靠读书和做实验是不够的,必须多审查研究,多提疑问,深思熟虑,明辨是非,把是非弄清楚了,认为是的就尽力实行,不计个人得失,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竺可桢已把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科学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围,它在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这一点上,和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人文精神在中国传

6、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遗产,仅以《论语》为例,我就觉得有许多论点和竺可桢所谈科学精神是一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张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这不就是“无偏见性”和“虚怀若谷”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里的"思”是思考的意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不怀疑,就罔然无所解,光思考不学习,就殆然无所得,这又和“怀疑性”与“不盲从”是一致的。孔子反对附和,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对孔子来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性质,即人道的最高真理,一旦掌握了这个真理,就是老师也不让,而且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7、成仁”,也就是说,在真理与生命之间进行比较,真理更重要。孔子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历代的优秀知识分子所继承,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大义凛然,临刑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这些动人的事迹不但鼓舞了中国人民一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也成为中国科学家求实、献身精神的思想源泉。王绶:f官院士在中国天文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中国的天文工作者,远溯张衡、祖冲之,近及张柱哲、戴文赛,虽然时代不同,成就不等,但始终贯串着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献身、求实精神。”任何传统都有精华和糟粕两个

8、方面。问题是我们要善于保持和发扬精华,敢于淘汰那些糟粕。竺可桢和王绶培都是受过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