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贫困旗县农牧民增收问题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蒙古贫困旗县农牧民增收问题思考2015年,内蒙古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实施了“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金融扶贫工程、“四个一”工程等,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反馈,在国家贫困标准(2010年不变价人均纯收入2300元)下,2015年内蒙古贫困人口减少到76万人,比上年减贫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6%,下降1.7个百分点。贫困深度明显趋缓,贫困强度不断减弱,国家重点贫困旗县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一、贫困旗县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根据内蒙古调查总队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内蒙古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
2、01元,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区农牧民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与全区农牧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4881元,比上年增长7.2%,比全区农牧民高1.9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9.5%。其中,农业收入为3423元,同比增长4.6%;牧业收入为977元,同比增长10.l%o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销售量带动农牧业收入稳定增长。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农畜产品,近几年农畜产品价格逐年下降,农牧民虽不愿低价销售农产品,但由于储存粮食会造成一定损失,延长牲畜的饲养更会增
3、加养殖成本,因此出售农畜产品数量不降反增。2015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出售农林牧渔业产品毛收入达到8871元,同比增长14.2%0其中,玉米销售量增长18.4%,豆类、油料虽数量较少,但增幅较大,分别增长95%、44%;羊销售量增长35.7%,牛、猪分别增长8.4%、3.8%0二是“三产融合”助农牧民增收。2015年,随着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的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得到大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341元,同比增长13.0%。三是农牧业机械化发展促增收。近年来,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在农牧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
4、灾害、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2015年,内蒙古国贫旗县机耕面积同比增长16.7%,机播面积增长8.3%,机收面积增长12.7%,机电灌溉面积增长37.4%o与此同时,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进程,带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o2015年,国贫旗县人均农林牧渔服务业收入达115元,同比增长10.2%0(二)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2015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到1649元,同比增长24.6%,高出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20.1%,对国贫旗县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9.5%,拉动可支配收
5、入增长4.4个百分点,成为贫困旗县农牧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转移净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各种政策性补贴发放到位。内蒙古加大了各项政策性惠农补贴和生活补贴力度,并及时足额发放到位。2015年,国贫旗县政策性惠农现金补贴人均达746元,同比增长33.8%;政策性生活补贴达153元,增长23.0%;同时“十个全覆盖”各项惠农项目使国贫旗县农牧民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人均达131元,增长2.8倍,其中人均居住补贴增长6.2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的意见》,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调查显示,内蒙古国贫旗县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同比增长7.
6、3%。其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均增长14.3%,其他养老金增长93.2%。三是加大社会救济和补助力度。2015年内蒙古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8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76亿元,投入社会救助资金82.7亿元。调查显示,内蒙古国贫旗县人均最低生活保障费同比增长42.6%,其他社会救济收入增长23.0%,扶贫款增长4.8倍。四是报销医疗费增长四成。“十个全覆盖”推进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并优先保证贫困旗县需求,大大缓解了贫困旗县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问题,为农牧民报销医疗费提供了便利条件。2015年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报销医疗费134元,同比增长42.8%,拉动转移性净收入增长3个
7、百分点。(三)工资性收入较快增氏2015年,内蒙古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65元,同比增长11.1%,比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7.9%o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牧民转移就业促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内蒙古贫困旗县相对集中的赤峰、乌兰察布等地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占金区50%以上,其工资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个全覆盖”工程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少农牧民工返乡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