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过材.doc

你真的看过材.doc

ID:55588825

大小:11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9

你真的看过材.doc_第1页
你真的看过材.doc_第2页
你真的看过材.doc_第3页
你真的看过材.doc_第4页
你真的看过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你真的看过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你真的看过教材?陈金红众所周知,上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内容的宏观解读(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参,通过课标把握理念、明确要求;通过教材和教参把握重难点、突出关联)、内容的微观解读(研究课本内容由哪些素材组成,这些素材分别起什么作用,教学中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增删、重组教材素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呈现,使课本知识更“直观、透明”)、学情分析,无论怎样,都不可离开教材!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不重视教材,甚至脱离教材搞教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下面我给出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三个案例,看你是否真的看过教材:案例一“由上可知,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来

2、表示”(第8页第7行)先看教参用有理数的“稠密性”带过,再看各种教案设计和五花八门的教材解读懒得沾边,调研更为重要的一线的同行老师们(身边和网调)的观点:一看就晓得啥!这还要港呀!真实的我的课堂调研:“老师,到底怎么直观通俗理解这一句话?”我的观点:“由上可知”真的那么好知吗?即如何理解?从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两个方面细分入手!①正整数、0、负整数即整数,由数轴图形单位长度刻度点的直观表现显然可知,发现与之对应的是唯一一个点!6②但“分数”感知起来好像不那么明显、直观!即告知知识“分化点”即在此!亦是老师们引导与剖析、等待与停留、留白于学生思考、互

3、动探究之节点处!难点揭露了,突破的手段在哪里?如,5.3在刻度5~6之间,把此单位长度十等分,取靠近5的三等分点即得5.3,发现与之对应的是唯一一个点!再如,5.37在其上的基础上,即5.37在5.3~5.4之间,再把5.3到5.4之间十等分,取七等分(从左往右的)即得5.37,发现与之对应的也是唯一一个点!如此等分法,类比经验、直观联想与拓展延伸!对于负分数亦可类似可得!【等后继学习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更可以利用互反数在数轴上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几何直观得到!】通过有限次可以实现的基本活动经验,拓展同类型数在数轴上唯一点的确认!这是一种区间套的有限向无限的

4、逼近思想与极限观念的渗透!还可以这样通俗理解:任何一个小数(有限或无限循环)均可以化成一个分数,即把个单位长度等分,如同个粑粑等分后是唯一确定的结果一样!或把1给等分,取这样的小份数份即,在数轴上对应唯一的点!对于负分数,取相反数方式认定!也符合学生数学探究之基本活动经验,从而真实的破解真正的“难点”或认知上的“分化点”!你思考过吗?当然,这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首先来自于老师们对教材的认真研读,才可有的预设,才可有的“细节”设计,才可有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引领和渗透!不过处理的方式可有两种:要么作为课题研究6课外活动课去探究;要么对基础好的班级在课堂上

5、做适当的点示,作为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做学生式的“学术研究”!案例二“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出”(第32页倒数第5行和第6行)同样的,无论是教师教学用书还是所谓的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等读物都无一提及!再看老师们的处理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根本没看过:有这么一句话呀!真实的我的课堂调研:“老师,到底怎么‘利用分配律’得出这一结论?”我的观点:“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出”真的那么好得吗?即如何理解?课堂上,用我下面的启发语言,动态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推理思路:既然要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那么肯定要有加法算式的存在,于是聚焦在是哪两个加数?又由于要证等式的含义是:一个有理数乘以

6、负1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联想到: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之特征性质,于是想到取要证的等式两边的数与作为加数求和即又要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需要找到相同的一个因数如,于是有====0【分别利用已学数学基本经验、、=0】即=0,由相反数的意义可知,是一对相反数,即的相反数,用数学符号表达于是有6反过来亦可:由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从结果0出发:(利用基本经验=0为了构造等式中的字母)=(用基本经验、构造等式中的式子)=(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利用基本经验)即有等式0=,由相反数的意义可知,是一对相反数,即的相反数,用数学符号表达于是有老师们,不难想象,当时

7、的课堂是何等的热烈,真正是吹奏出了让数学“冰冷的美丽”焕发火热的思考的数学交响曲!如果你也想奏出如此美妙的课堂旋律,请记住:一定要看看教材,一定要研读教材,千万千万不可忽视教材,错过一次又一次赏析教材静态的和课堂学生动态的美丽风光的机遇!案例三我们已经熟悉了非负数的乘法运算,例如,①那么如何计算,,呢?(教材第29页)看老师们的处理:一只蜗牛(或汽车)在数轴直线上向前、向后运动,几分钟前或几分钟后的运动情况,对“向前、向后”做正负规定,再对“几分钟前或几分钟后”做正负规定推演得出乘法法则的,完全不管教材、另起锅灶下载如上方式课件教学不乏其人,或许根本就

8、没弄懂教材的本意!真实的我的课堂调研:“老师,到底怎么理解书上推演的线索?”我的观点你读懂了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