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584300
大小:77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19
《放大电路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共射放大电路1设计要求:电压增益:大于80倍(带载)输出电压有效值>=2.5V频率范围:20Hz~100kHz输入阻抗:1kΩ负载:6kΩ输入信号频率:1kHz2设计原理:共射放大电路既能放大电流又能放大电压,常作为低频放大电路的单元电路,通过来调节静态工作点和提供偏置,利用的直流负反馈作用,来稳定静态工作点,利用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通过转换成电压的变化,从而实现电压的放大输出。设计电路图3设计过程:3.1电源的选择:最少5+(1V~2V)=6V~7V考虑到输出电压较大,所以选取18V。3.2信号源的选择:设计要求为输出电
2、压为不小于2.5V,放大倍数不小于80倍,因此信号源参数的选择为50mV,共射放大电路常作为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单元电路,故在此选取频率为1khz3.3晶体管的选择:考虑晶体管的耐压值:要求、两端电压大于18V,当电路发生短路时不至于把三极管烧坏。根据经验选取通过的电流为3mA,管耗:=×=4.643*3mA=0.014mW,在为满足要求下我们选取2N2221型三极管。3.4元器件及参数的选择:①Rc与Re的选择Re两段电压为0.2Vcc=3.6VRe=0.2Vcc/3mA≈1.2kΩ取电压增益为80,有公式Au=β(Rc//
3、Rl)/rbe+(1+β)Re=80解得Rc≈3kΩ②与的选取由公式÷β=37mA,当>=5,此时≈设≈=0.3mA=+×=4.5V/+)]×式得出:≈3:1我们选取=50kΩ=20kΩ③静态工作点的设置当≈0.5时,电路处于最佳状态,在设计电路时尽量使约等于9V,同时也利用的直流负反馈作用稳定静态工作点。④电容的选择截止频率:=R为输入阻抗,当信号源的频率较低时,不但放大倍数的数值会变小,而且还将产生超前或滞后的相移。的选取为47uf,此时信号源的频率远远大于截止频率,不会影响放大倍数和产生相移。元器件规格表元器件类型参数
4、电阻50k电阻20KRc电阻3KRe1电阻10Re2电阻1.2K电容47uf电容50uf电容47uf直流源18V信号源信号源50mV1khz晶体管三极管2N2214性能测试:在不失真的情况下电路电压的放大倍数≈85,输出电压符合不小于2.5V,输入阻抗≈//(+(1+β)测试数据测试波形5总结反思:这个阻容式耦合共射放大电路,是我们设计时间最长的一个电路,老师给的要求多了一些,这便使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往往一个小小参数的变动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结果,主要有放大倍数,截止失真,饱和失真,三方面的因素,在小组的共
5、同努力下,一一克服了问题,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理解了电路的基本原理,了解了每一个元器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这个电路设计是我们一致同意的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瑕疵,希望老师多多指正。射极跟随器1设计要求:最大输出电压:5V最大输出电流:2.5mA负载:1kΩ频率特性:任意输出输入阻抗:任意2设计原理:设计电路图根据共集放大电路的原理特性,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小,电压放大倍数接近于1,即该电路输出输入信号大致相同,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跟随”的作用。3设计过程:3.1电源的选择:Vcc=15V。3.2信号源的选
6、择:因为共集放大电路多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和输出级,故信号源的电压需足够大,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取1V,1khz为信号源的参数。3.3三极管的选择:考虑耐压>15,>15,当电路短路时不会烧坏三极管。设=10mA,三极管功耗=×=75mW,选择的2N2221三极管符合上述要求。3.4元器件及参数的选择:①先确定当=0.5Vcc时,放大电路处于最佳放大状态,由此可以求得==750Ω②的选择由=/β=0.1mA,可得出=(Vcc--)/≈60kΩ,③电容的选择截止频率:=R为输入阻抗,当信号源的频率较低时,不但放大倍数的数
7、值会变小,而且还将产生超前或滞后的相移。的选取为50uf,此时信号源的频率远远大于截止频率,不会影响放大倍数和产生相移。元器件规格表元器件类型参数电阻60k电阻750电阻1K电容50uf电容20uf直流源15V信号源信号源1V1khz晶体管三极管2N22214性能测试:电压基本不放大:输入电压为1V,输出电压为992.721mV,电流放大倍数:输入电流为36.297uA,输出电流为995.004mA,实现了电流放大倍数约27.4倍,符合最大输出电压不大于5V,和最大不输出电流不大于2.5mA。5总结反思:在设计过程总是会遇到
8、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问题,和电子元器件参数选择的问题,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参数与实际设计过程中有很大的误差,这也使我们在设计电路中遇到很大的麻烦,不过,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符合设计标准,我们也多次查阅指导书和翻阅课本,学习到了一些课堂上不是很清楚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收获很大。整个设计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