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553130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7
《三三五生命堂的真谛在于激活生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三五”生命课堂的真谛在于激活生命——执教《充要条件》习题课后的反思万平方按照学校要求,我于2月18日在高二(14)班执教了一节习题课,学习内容是《充要条件》。授课后,备课组及时就本节课进行了评课。特级教师、校长王辉廷同志全程参与,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很好很多很实在的指导意见,引起全组教师的共鸣,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一、基本流程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充要条件涉及到的数学知识非常广,学生即使理解了充要条件的概念,也不
2、一定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采取了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如下:师生回顾相关概念——分组抢答基础题——小组对手赛。师生回顾相关概念的环节中,教师提出相关概念,由学生自由作答。分组抢答基础题分两轮进行,两道题涉及到基本概念。小组对手赛也分两轮进行。全班共分六个组,两个组与组之间进行对抗赛,采取的方式都是一个组出题,另一个组回答。一个组答题后由出题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其它的组的同学可以质疑。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介于,及时评价。二、自我反思“三三五”生命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
3、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为教学目标,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强调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强调由“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由于充要条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数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如果由教师准备例题讲解,即使是师生互动,学生也只是被动的答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课堂的活力。于是我只是在课堂引入部分准备了两道习题,课堂上的其它问题采取小组出题,对抗组答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
4、过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课堂。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
5、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三、集体反思教学目标应该而且必须预设,教学目标必须而且应该
6、显性。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本节课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些杂乱,且不成系统。如果教师事先对学生有培训、有预设,让
7、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的问题,则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教学的实效性会更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规范。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学生的学生行为规范需要培训,要让学生行为规范成为习惯。就教师来说,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
8、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艺术家。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小组学习是“三三五”生命课堂的基本模式。生命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