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53531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8
《土工合成材料在我国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土工合成材料在我国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城市大量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已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世界银行2005年报告,中国最近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制造者,2004年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已达到1.9亿吨,工业固体垃圾达12亿吨,并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长,三分之二城市已出现垃圾围城现象。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总产量为3.2亿吨/年,日均68.7万吨。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日趋重要,基本途径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而兴建
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最有效的方式。现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包括复合衬垫系统、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气体收集系统和封盖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土工合成材料是发挥防渗系统功能的必须材料。 一.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状 目前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为堆肥、焚烧和填埋。前两种方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程度的存在肥质差、成本高以及严重的二次污染,也有很多城镇采用填埋方法处理生活垃圾,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大多数填埋场只是进行简单的填埋处理,不具备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因此对环境仍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各地政府关注民生,垃圾处理投入
3、不断加大,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现代化,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垃圾处理设施850多座,日处理能力仅有20多万吨。其中设计城市535座,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分别占76.1%、2.7%、12.4%和8.8%。县城315座,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分别占93.6%、0.9%、2.31%和3.21%。但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固废的需要,80%以上的县城和城市,还没有处理固废的要求设施。 二.今后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目标及任务 国家规划至“十一五”末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达到60%,其中:设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4、7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国家“十一五”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规划技术路线: 1.不同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1)卫生填埋处理作为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是每个地区必须具备的保证手段,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可以作为卫生填埋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 (2)焚烧处理可最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容、减量、资源化,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符合条件的城市,可优先发展焚烧处理技术。 (3)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堆肥产品有出路的城市,可发展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但对未普及生产分类收集的城市,应谨慎发展以产出肥
5、料为目的堆肥处理技术。 (4)鼓励采用对多种处理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合理配置的综合处理技术,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实现垃圾中资源的多效率回收利用。 2.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技术选择: (1)东部地区,垃圾处理应以卫生填埋场为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鼓励使用焚烧或生化处理技术进行前处理。 (2)西南地区,现阶段可以卫生填埋处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焚烧或生化技术的使用比例。 (3)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技术为主。 (4)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现阶段应以卫生填埋场为主,适度发展其他处理工艺。 3.规划建设
6、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9.2万吨/日,具体新建处理设施项目为:东部建95座填埋场,8座焚烧场;中部106座填埋场、6个焚烧场;东北58座填埋场,4个焚烧场;西南:30个填埋场,6个焚烧场。填埋场总计建316座。 三、垃圾填埋厂防渗系统必须的土工合成材料及要求 建设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规定: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中应使用的土工合成材料:复合土工膜、土工布、GCL、土工复合排水网等。 1.复合土工膜 用于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的土工膜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J/T234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
7、列要求: (1)厚度不应小于1.5mm (2)膜的幅宽不宜小于6.5m (3)外观符合下列要求: HDPE膜外观要求项目要求切口无明显锯齿现象穿孔修复点不允许机械(加工)划痕无或不明显僵块每平方限于10个以内气泡和杂质不允许裂纹、分层、接头和断不允许糙面膜外观均匀,不应用结块、缺损等现象2. 土工布 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土工工程中使用的土工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结合防渗系统工程的特点,并应适应垃圾填埋场的使用
8、环境。目前:以丙纶短纤土工布、涤纶长丝土工布、涤纶短纤土工布为主。抗老化丙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