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92689
大小:3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15
《陶行知对中文化的态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陶行知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王荣国我们古老的民族艰难地步入本世纪20年代之际,探讨其生存方式的话题开始发生转换,由过去“言技”、“言政”转移到“文化”方面。“文化”方面的古今中西之争,牵动了一代学人的心。因为,在当时有识之士的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实际上被视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象征。在这次文化论争中,身为教育家的陶行知也在思索和探索着。中西文化论争中,有一类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国自大”的人们,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窦丛生,也由于西方部分人由于战争对人类造成灾难,产生对近代科学文化的厌倦、反感,流露出对东方精神文明的赞赏,滋长了他们狭隘的民族“自大狂”心理
2、,出于贬低西洋文明,尊崇东方文明的心态,散布东方是精神型文明,西方是物质型文明,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的论调。他们强调发展东方固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希望儒学再度复兴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这种论调一出现,即遭到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的驳斥。胡适说,“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见《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第685页。“一切文明都少不了物质的表现”,“精
3、神的文明必须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见《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第686页。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的关系。陶行知也说,“现在有一班人,开口就说:西方的物质文明比东方好,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高。这句话初听似乎有理,我实在是百索不得其解。”他明确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合而为一的。”《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见《陶行知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二卷第77页。就是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存在单纯的物质文明与单纯的精神文明。可见其见解与其同乡同窗胡适基本相同。他们的见解实际接近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统
4、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道”即精神文明,“器”即物质文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末守旧者承袭程朱理学的道器观,割裂二者的统一性,认为中国的“道”比西方好,所不如的就是“器”,主张变“器”,不变“道”,有意扬“道”、抑“器”,抵制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而“爱国自大狂”们所散布的言论与之何等相似。一般说,一个民族有高度的物质文化,必然产生高度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有高度的精神文化必然要反作用于物质文化,产生无穷的物质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普遍意义所在。近代西方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远远高出当时
5、的中国,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这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在陶行知看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生活即教育》见《全集》第二卷,第185页。他从“文化工具主义”出发,阐述了西方近代高度的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精神文明的统一。他认为,“精神与物质接触必定要靠着工具。工具愈巧(P.33)则精神愈能向着物质发挥。工具能达到什么地方即精神能达到什么地方。”他举例说,动物以身体四肢为工具,所以其精神活动的地盘有限,人能创造“非身体的工具”,其精神活动的范围远远超过动物。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最大分别在于,文明人能把“非身体的工具”发明得格外多,制造得格外精巧,运用的格外普遍。有了望远镜,人的精神就能
6、到火星里去游览;有了显微镜,人的精神就能认识使人患痨病的不是痨病鬼,而是痨病虫。由于电话机的发明,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飞行家林白能够从德国通电话同美国的老母对话。这既“是精神交通破天荒的成功,也是物质文明破天荒的成功。”《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见《全集》第二卷第76页。应该指出,陶行知把“文化”定义为“生活的工具”,同时又将动物的身体四肢社为“文化”意义上“工具”,显然是错误的;再者,论证中所列举的例子欠贴切,但他旨在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者的关系,则符合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赖物质而存在的原则。而他论述中对西方近代文明所流露的赞赏,是与“爱国自大狂”们针锋相对,也有别于崇洋媚外
7、的洋奴心态,是一种冷静、客观,公允的态度。所谓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精神文明的论调,其用意并不在排斥西方的物质文化,连五四时期最顽固可笑的林纾、辜鸿铭之辈也不会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抵制。他们所要抵制的是潮水般涌入国门的近代西方各派社会思潮,企望维护儒家学说的地盘。这实际上是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调在新时期的延续。对“中体西用论”,陶行知不无讥讽地说,那不过是既“要吸收科学而又不忍置所谓国粹者于不顾”。《教育改进》见《全集》第二卷,第223页。可谓中的之语,恰到好处地描摹出保守者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