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7387
大小:11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8
《2013届高三历史综合试题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届高三历史综合试题三(2012.10.16)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派遣文官担任知州C.设置转运使D.实行更戍法3、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
2、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发展近代交通C.吸收世界文明D.主张机器生产5、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
3、“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D.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6、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7、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
4、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这主要是为了A.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B.解决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C.彻底消除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D.使与会各国避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促成会议成功8、1759年,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出发战主要为了A.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B.缓和社会矛盾C.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D.缩小贫富差距9、恩格斯在评价某项技术的意义时曾指出:“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
5、条件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这里的“某项技术”应该指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电力传输技术10、“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可以佐证此观点的A.美国的启蒙思想和革命精神影响了法国B.1875年法国政体的确立没有体现不同派别的妥协C.法美两国均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与旧势力斗争D.19世纪的法美两国政体在20世纪不断发展完善11、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
6、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A.18世纪末的英国B.19世纪末的美国C.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D.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12、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社会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二、材料解析题(52分)13、西方海洋文明暴力洗劫东方内陆文明的时代虽已远去,可是全球化的蓬勃兴起,再次使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成为人类通向四面八方的“巨大的公路”。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
7、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以15-18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为该观点寻找三个历史依据。(8分)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