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4212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其他(心得)之浅谈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其他论文之浅谈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广大家长特别是新入学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更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并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化为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的实际努力,以期望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但是,笔者在社会调查中却发现,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期望值
2、过高,盲目教育,不断给孩子施压 长期以来,小学中很多家长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考虑为儿童发展的初级阶段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而一味地从成长的各种愿望需要出发,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上,进行功利性教育。因此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过高,或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不少人基于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把改变家庭社会地位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宁愿做出个人牺牲,也要换来子女“成龙成凤”。他们为子女设计一个条理想的成长之路。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家长常常无视孩子其他方面优势,一部分孩子也因此找不到自己
3、的特长,以此带上学习的枷锁,只能一心希望考个好分数,不注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旦不良素质从小形成,将会形成儿童发展的障碍,个别人甚至走向歧途,损害其终身的发展。 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学什么都要趁早,这样才学得快,因此许多父母盲目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曾经有一个小学生父母要他学钢琴、奥数、作文辅导班、书法……大家试想一想,正值孩童的他本应是自由快乐地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却被父母交给他的一个个任务变得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暑假、寒假了。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开始厌倦了学习。这又是谁的过错呢?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而盲目的教育,不断给幼小的孩子施
4、压,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长自己以前学习不好,没能圆上大学的梦,所以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认为现在自己有了钱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辅导;还有一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批评、指责后跳楼自杀等等。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态度,甚至对学习应付了事。 (二)教育内容单一,农村家长普遍存在重育智育体,轻育心育德 瑞士著名心理家皮亚杰曾提出一种“建构论”,即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人、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慢慢建构起来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第一个社会环境,
5、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方面和发展可能性,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于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和紧密配合学校已入学的儿童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观念不转变,势必无法奠定素质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将会阻挠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这无可厚非,但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潜能和兴趣,热衷于高学历,高社会地位,成名成家,因而大搞早期定向培养。只重知识技能和传授,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良好个性品行的培养,希望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缺少平凡人
6、的心态。 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的一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
7、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去规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小学生中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时有发生。 (三)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
8、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