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

ID:55440842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3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_第1页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_第2页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_第3页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_第4页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论文之判断题的“是”与“非” 判断题的“是”与“非”                          易虹辉 (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学数学12年,教数学14年,研究数学教学2年,判断题对于我来讲,一直是一个难解的“结”。学生时代的心病   还在读小学时,我就特别“怵”判断题。平日里,我是数学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面对一些数学问题,我思维活跃、方法独到,常在一些竞赛中获奖。可是一到学校考试,我就很容易在判断题这个“阴沟”里翻了小船,导致与满分失之交臂。这让喜爱我的数学老师痛心疾

2、首,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也还聪明的学生却总是这么“粗心”?她也许不知道,其实每次答判断题,我总是慎之又慎,可一再小心还是错了。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判断题里总会有那么多“陷阱”,让我防不胜防。小学毕业时,我以数学99分令人遗憾的分数升入中学,就是因为一道判断题。教学时的困惑   1992年师范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一所城区小学,教高年级数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为了一道判断题,我和经验丰富的平行班数学老师争得不可开交。我清楚地记得那道判断题:“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我认为应该打“√”,他认为应该打“×”

3、。他的理由很充分:教材第86页明确写着“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其中,“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线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的概念。   我不能认同他的观点。反复品读这句话,我觉得从逻辑关系上来分析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该题用的句式是“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而非“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所以,这不是给直径下定义,只是描述直径的部分特征,因而是对的。我俩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他是学校最权威的数学老师,我是刚毕业而性格执着的年轻老师;他认为我是教给学生错误的

4、概念,我认为他连逻辑关系都没弄清楚。  当时我们都认为:判断题,非“对”即“错”,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能含含糊糊,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最后,我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阅卷。其间,有一个较真的家长还为此事找校长理论:同样的答案,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判法呢?校长很恼火,不过他也没断出一个是非来。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想,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怎样说服这位老教师,“是”字前后的语义范围究竟有没有讲究?有什么讲究?可惜我的专业知识太有限,想破了脑袋,最后也没能解决好。   后来,有争议的判断题就经常在练习题和考

5、试卷中出现,如:“X=0是方程”;“任何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甲数比乙数多,则乙数比甲数少”……类似这样有争议的判断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些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慢慢地得到了解决;而有些题,则一直找不到统一的答案。教研中的疏漏   2005年,我开始做数学教研员。当一个好教研员不容易,其中有一项技术难度特别高的活儿,那就是负责命制全区的期末试卷。我教过多年数学,当然知道期末试卷的重要性,那是不能出任何纰漏的。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希望我命制的试题不要为难

6、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把“会”的东西展现出来。可担心的事情还是会偶尔发生。   2005年冬,期末考试。由于我校稿疏漏,在一张试卷上,竟赫然出现了一道这样的判断题:“34与50的乘积末尾有1个零”。等到考试当天,我才发现这是一道多么捉弄人的判断题。从孩子的角度来判断,98%的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34与50的乘积末尾毫无疑问有2个零。可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有1个零”并未否定“有2个零”的事实,应该是对的。可是,我们能奢望小学生有这样高超的语义判断能力吗?再说,这道判断题的本意也不在于此。原题是“34与

7、50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零”,考查学生能否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正误。没想到一字之差,竟弄巧成拙。最后,不管学生打“√”还是打“×”,我们都判对。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疏漏了。从此以后,我命制判断题时就更加小心了。   接下来,在一次全市的小学生毕业统考中,上级教研部门提供的数学试卷上,也有一道判断题掀起了轩然大波,题目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都知道,在平行四边形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学生真是痛苦抉择,打“√”也不是,打“×”也不是。老师的意见也分成两派,有的主张判对,有的主张

8、判错。争来争去后发现,其实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对这个命题中某些文字的理解不一样。最后,全市统一阅卷标准,不管学生怎么做,都算对。至此,激烈的争辩才算结束。从此,判断题的效度问题,成为我们教研员比较关注的话题。思考:抓住核心,才不会迷失在具体的问题之中    真正深入思考判断题的教育价值,是在最近一次考试后才开始的。今年六月,在六年级数学考试中,有一道判断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题目很普通,也没有争议:“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