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29324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论
2、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时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阅读本文,看看孟子提出什么样的治国理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
3、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注意作朗读指导。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注意积累: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4、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5、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
6、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五、总结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六、布置作业 :
7、积累文言词句,背诵全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 ] 一、课时导入 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引入: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之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
8、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示范朗读,提示学生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