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10534
大小:862.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5-12
《区域农业规划实验报告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实验目的深入掌握区域农业规划布局的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该原理和方法对特定区域农业进行规划。二、实验内容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2.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3.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4.农业产业化三、实验仪器设备四、实验步骤(实验详细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可加页)五、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表格和实验数据处理,可加页)目录(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三)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四)农业产业化(五)结合韶关市现状进行农业规划分析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1)气候:①光照条件(强度);②热量影响作物的生
2、长期和耕作制度;③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是否适合农作物生长;④昼夜温差。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它通过光照、热量、水分影响农业生产。光照的强弱、长短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产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水资源主要指大气降水和地表的湿润状态,降水的季节分配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不同的干湿地区适宜不同的农作物分布。例如,长绒棉的生长需要特别强调光照条件;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等。(2)地形:①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②丘陵缓坡(坡度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农业;③山地适宜
3、发展林牧业。④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3)水源:主要是灌溉用水是否充足,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4)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如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等。此外,还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具有适宜条件的区域。自然条件对布局影响的特点:①影响着农业并综合作用于农业布局;②具有“单项否决性”;③因农业具体部门不同、作物不同,对各种自然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1)市场: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矿区周围、城郊发展乳畜业、园艺业。(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较大
4、。(3)政策: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4)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5)科技:培育良种,提高产量,扩大种植范围;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等。3.注重某种农业布局对区位因素的特殊需求,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区位选择例如,对小范围农业区位选择可进行如下分析主要区位、主导区位、限制性区位:4.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1)农业劳动力条件2)农业技术装备3)农业生产技术4)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5.原有的农业基础(1)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和
5、产出,历年发展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为分析农业发展方案提供依据。(2)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情况。(3)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等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规律。(4)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5)农业收入分配与消费状况。(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1)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程度取决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在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同时,也必须进行综合发展。(2)各个区域应明确发展的重点,以
6、一种或两种农业部门,一种或两种作物作为发展经营重点,但要兼顾一切可以发展的其它农业部门。(三)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生产条件好,土地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较大;②技术装备条件好,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劳动生产率高;③生产水平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尤其是土地潜在生产能力大;④农产品按人均占有产量产出商品率高,商品量大。确定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时,必须确定区域内粮食自给率和当地粮食增产的单产水平,计算出应确定的粮食种植面积(即基本农田),余下的可安排其它经济作物或建设农业专业化基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总体上讲,区域农业规划应
7、本着农业生产地域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①较大地域范围:既有专业化部门,又与多样性、综合性相结合;①较小地域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有利条件,发展优势部门,实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四)区域农业产业化(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1)生产组织;2)经营方式与内容;3)经营目的;4)具体实施(2)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2)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4)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5)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
8、化农业转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