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39081
大小:79.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5-11
《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有古为今用、的传统吃法。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的魔力。A.历久弥新进退维谷点石成金B.历久弥新欲罢不能点石成金C.老而弥坚欲罢不能画龙点睛D.老而弥坚进退维谷画龙点睛【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历久
2、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己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美味吸引人,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故选B。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B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题干给出要求赏析“化虚为实”的手法,根据诗句辨析即可。题中AB项,把“烦恼”和“愁”化作可装载的东西,C项,把“愁”化作“春水”,为化虚为实;D项,将有形之“飞花”“丝雨”比作无形之“梦”“愁”,为化实为虚手法。故选D。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
4、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①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②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③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④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⑤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⑥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A.④⑤③①②⑥B.②⑥①④⑤③C.④①⑤②⑥③D.②④①③⑥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前一句“颓废者因此
5、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下一句相对称的句子应是④;①句中的“两者”是指前两句的“颓废者”和“执迷者”;⑤句中的“智慧”承①句中的“智慧”而来;⑥句中的“零”和“全”承②句意思;③句中的“这”指代前两句的内容;②⑥③句或可放在④①⑤句之前,但整个逻辑顺序被打乱。所以答案应为C。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
6、“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A.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C.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D.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语段的层次与重心。题中A项,材料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原
7、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