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

ID:55335421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10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6.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5鲁科版必修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1牛顿第三定律[课前预习]一、力的作用是勺、生的1.大量实验事实表明,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和。如甲物体施给乙物体一个滑动摩擦力的同时,甲物体也受到乙物体施给的一个滑动摩擦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2.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①把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的一个叫做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另个就叫做反作用力(或作用力)。习惯上,常把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称为,而把研究对象对其他施力物体所施加的力称为。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生的,切莫以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如用脚踢足球,有人说:“只有把脚对球的力叫作用力,球对脚的力叫反作用力才行,因为前者是主动力

2、,后者是被动力,主动力在先,被动力在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主动力与被动力只能说明引起相互作用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有先后之分.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2.表达式:(作用力)F=-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3.重要意义①牛顿第三定律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定量地反映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力所遵循的规律。②全面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性质和四个特征。三个性质是: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B.同时性:作用力

3、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同时、同时,不分先后;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的,现的。四个特征是:A.等值:;B.反向:;C.共线:;D同性:。三、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同之占八、、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同点例1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则()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的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明

4、确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等大、反向、共线、同时、同性、异物;而一对平衡力虽然等大、反向、共线,但它们不一定具有同时性,也不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一定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INI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N与G作用于同一因此N和G是一对平衡力,故A选项正确。因作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B选项错压力是弹力,而弹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故由于物体与桌面相互作用(挤压)而产生的,因此中UNININ2物体,IGIfGO用力误。因C选项错误。支持力和压力是N和N'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选项错误。答案:AO反思:(1)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

5、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作用点,二力平衡时此两力作用点一定是同一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点一定是分别在两个物体上。(2)两个力是否是“作用力与反作用”的最直观判别方法是:看它们否是性质相同能否同时消失。如B选项中的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而支持力是形变产生的;当物体离开地面支持力消失时而重力仍然存在。因此,这一对力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变形题人走路时,人和地球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数有()A.1B.2C.3D.4提示:人走路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地球对人的重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这三个力的反作用力分别是人对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人对地面的压力和人

6、对地面的摩擦力。所以,人走路时与地球间有三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答案:CO例2家用吊扇对悬挂点有拉力作用,在正常转动时吊扇对悬挂点的拉力与它不转动时相比()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解析:吊扇在正常转动时对空气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使空气流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吊扇同时受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所以,对悬挂点的拉力比不转动相比变小了。这也是直升机的原理。答案:B。变形题为什么船桨向后划水,船就能向前运动?答案:船桨向后划水即桨对水有向后的作用力,水向后流,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水同时对桨有向前的反作用力,使船向前运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