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306879
大小:2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9
《矩形性质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矩形》(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将进行交流,谨此向老师们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矩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评价分析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九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勾股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后,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想、论证等能力的基础上再次对矩形进行探究。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又为下一
2、步学习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②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性质及推论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矩形概念及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猜想、推理论证的意识和主动探究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3、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②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③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三)教学重点:矩形的定义、性质及推论的探究。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矩形的性质和推论进行论证和计算。二、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法学法:教法:实验演示法、启发探索法、小组合作法、表扬激励法。学法: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观察猜想—
4、—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等活动获取知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三、课前准备1、按异质原则将学生合理分组,让小组内形成一种互补,便于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及开展小组间竞赛。2、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和一些矩形纸片。53、采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四、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做好铺垫;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自结,学生自测;布置作业六个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矩形:(播放课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矩形
5、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矩形,体会到矩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矩形的兴趣,使本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然后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目标:1、探究出矩形的概念和性质。2、能应用矩形的性质及推论解决相关问题。3、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能力。(二)复习提问,做好铺垫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的从属关系,为下面学习矩形做好铺垫。(三)合作交流,探
6、究新知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矩形及其性质,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1、探究矩形的定义活动1(小组活动)拉伸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并思考:拉伸过程中框架还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当拉伸到一个内角多大时,会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由此你能说出什么样的图形是矩形吗?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不难发现:拉伸过程中框架还是平行四边形。当拉伸到有一个角是90度时,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就是矩形。从而自然的归纳出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90度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
7、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矩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了矩形的本质,也揭示了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为下面进一步探究矩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2、探究矩形的性质(1)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活动2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性质呢?(小组活动)再次拉伸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框架在变成矩形的过程中,边、角、对角线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大胆猜想矩形的特殊性质!5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操作、观察、
8、交流后,会得出很多有关矩形边、角、对角线性质的猜想。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矩形较之平行四边形更为特殊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后会得出这些猜想:猜想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猜想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猜想3:矩形是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理猜想的意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知识,感受到动手操作、动脑猜想的乐趣,实现“做中学”。(2)理论验证、归纳结论为了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追问学生:“以上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