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通过对近30a来甘肃省灌溉农业区科技成果的全面回顾,指出今后我省灌溉农业区应推行有限灌溉、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土壤局部湿润灌溉技术、间歇灌溉技术、保墒膜上灌溉技术、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和免冬灌技术、滴灌喷灌等设施节水技术、物化学制剂保水技术、节水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调控节水技术。 关键词:甘肃;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对策 甘肃省灌溉农业区主要有河西的祁连山沿山冷凉灌区、平川灌区和黄河灌区,其中河西走廊灌溉
2、区是我省农业的精华地带。作为我省典型的内陆荒漠绿洲农业区,河西灌区以占全省仅19.3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32%的粮食,并为全省提供了70%的商品粮、43%的商品油、99.60%的商品棉、97%的甜菜糖、45%的瓜果、42%的蔬菜、43.70%的羊毛和28.90%的肉类。但是,我省灌区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5%,其中90%用于种植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所以,面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是灌溉农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改革开放30a来灌溉农业区推广的主要技术 河西灌溉农业区农
3、业技术的发展以节水技术为主,主要体现在提高灌水的利用率方面,30a来形成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 1.1隔行交替灌溉技术农作物根系进行分区交替灌溉,使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剖面某个区域的根系保持干燥,而让另一部分根系灌水湿润,从而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干燥、部分根系湿润,达到在不减少作物光合产物积累的前提下,减少作物无效蒸腾耗水的目的。交替灌溉后,土壤水分由湿润区向干燥区侧向运动,减少了水分向深层渗漏。 1.2喷、滴灌技术将传统的浇地、泡地的灌水方式,改变为根据作物类型适时适量地灌溉作物、浸润作物根际环境的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水成本
4、,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3膜下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法,兼有地膜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优点,既能根据作物根系分布进行局部灌溉,较好地保持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又能利用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蒸发,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 1.4小麦垄畦沟灌技术 将土地平面修整成波浪形垄畦,垄底宽90cm,垄面宽60cm,两垄畦上沿间距不小于30cm,垄畦立体剖面结构为梯形,垄沟为V型或U型,沟深20cm,每垄畦上种植4行小麦,两畦间的垄沟用于输水灌溉。
5、 2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数量少我省降水资源有限,耕地和人均占有水量较低,全省人均自产水资源量1150m3,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2,耕地每667m2水资源量378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总量很少,缺水矛盾十分突出。河西走廊人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70%;耕地每667m2占有年径流量,全国平均为1886m3,河西走廊为全国平均的39.40%。 2.2时空分布不均衡在地域上,以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作比较,长江流域最高,泾河流域最低,相差15倍
6、,河西走廊三流域以东部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最少。在季节上,春旱、夏涝、秋灾、冬少。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环流输送水汽影响,我省天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秋季,冬季降水量很少。河西走廊4-6月河道天然来水量只占19%~31%,而此期正值作物耗水高峰期,作物灌溉需水量占全年的34%~45%,来水量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2.3水资源利用率低河西绿洲灌区,农业灌溉定额过高,有的每667m2用量高达1000~1500m3,农民习惯于大水漫灌、大块灌,土地不平整,田间工程不配套,渠系未衬砌或衬砌不全,水资源在输、配、灌的过程中大量浪费,灌溉
7、水的有效利用率多在50%以下,有的甚至只有30%,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还引起地下水污染和水质变坏。发达国家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达80%以上,石羊河流域河川径流引用率为73%,净利用率为41%,一半以上水资源被浪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引用率为65%,净利用率为31%,2/3的水资源没有发挥作用。仅就粮食生产中每立方米的产出量比较,灌溉技术先进的国家以色列每立方米水可以生产粮食2.32kg,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可达2kg以上,我国不足1kg,而我省只有0.30kg。 2.4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壤次生盐渍化
8、和水污染持续增加。目前我省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已达灌溉耕地的10%左右,加之,灌区回归水和城市、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地下水、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矿化度升高。 3我省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