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说课稿.doc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

ID:55304197

大小:1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9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_第1页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_第2页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_第3页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秉笔直书》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秉笔直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1号考生。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秉笔直书》,这是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的久远,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的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认识及掌

2、握本课生字。2、过程与方法:(1)读好重点词句,并学习强调朗读语气的方法。(2)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内活动,感受人物优秀的品格。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体会本文中史官伟大的人格精神。2、难点:培养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能力。四、说教法学法结合《语言新课程标准》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法、关键词句品析法、比较分析法、以读促思等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与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人物的优秀品格。五、

3、说教学过程结合本课教学的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研读——巩固提高,拓展延伸。首先来说一说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考虑到本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抽象,对于动态的事物比较专注,所以我将借助多媒体播放长鼻子匹诺曹的动画片。由这个动画片再结合我的解说:蓝仙女帮助木偶匹诺曹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小男孩,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学会诚实不自私自利,说谎鼻子则会不断的变长。联系生活,想一想古时候的史官如果没有坚持正义,那么历史就会被篡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国,去看看那里在史

4、官身上发生的故事。从而导出今天的课题——秉笔直书。第二部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初步的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因此我结合金钥匙让学生质疑: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找出答案。针对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时的辉达,我将进入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深入研读。在这欢姐我将有针对性的设计三个问题。问题1:从几位史官临死前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随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2: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呢?从而引

5、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这学习这几个自然段的时候,我将以带读、自读、点名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重点词句。指名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太史伯、仲、叔、季,想象自己就是他们,你想说些什么?同时提出“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这五个词语的区别,从中体会史官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优秀品格。问题3:崔杼在一次次被拒绝后,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写南史氏?学生画出文中崔杼心理变化的重点词句,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的含义。第四部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把听、说

6、、读、写落到实处,以全面培养语言素养,所以最后我将结合三好学生评选,开展一次名为“实事求是,公平竞争”的讨论会。将课堂内外有机的联系起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课堂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洁明了,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将板书设计如下:秉笔直书崔杼伯仲叔季南史氏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