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

ID:55273531

大小:431.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2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_第1页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_第2页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_第3页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_第4页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5月,第45卷第3期,May,2015,Vo1.45,No.3JournalofNo~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哲学透视刘喜文,李武装(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32;3.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48)摘要:当代中国以“公益民生”为本位的“幸福中国”执政理念和诉求愿景,要求人们在学理上先行厘定或澄明“道德一幸福一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富

2、裕社会”的幸福观建构,理当基于“价值理性之限度”立场并面向“新伦理本体境界”的体验发生。对幸福满意度或幸福指数的厘定,须臾也不能脱离道德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调适,只是后者(指社会结构)的调适更具有基础地位或者在逻辑上优先于前者。关键词:道德;幸福;社会结构;“富裕社会”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3-006一、幸福问题的提出与简单分析(一)问题提出的现实根据一般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发展上升到一定高度,伴随利益多元化的出现,其包孕并负载的伦理道德问题便凸显出来,这也成为人们幸福观发生变化的内在社会根由或幸

3、福观重新建构的重要参考坐标。当代中国幸福观变动从而得以彰显的更深刻的运行机理,在于转型社会“无主时代”的氤氲反拨对“底线价值”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对道德高地之“顶层设计”的诸多迷茫和困惑。比照来看,当代中国幸福问题的突显,多少与希腊晚期哲学所发生的伦理转向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晚期希腊哲学转向所开辟的伦理之路,实际上是把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伦理学,由此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当代中国自进人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建成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如此这般的成就带来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且毁誉参半

4、:一方面,经济富裕了的中国人需要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方式和新幸福模式;另一方面,曾经一边倒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起的社会失序或失范情势,使得幸福问题的厘定愈加棘手和紧迫。一句话,中国“富裕社会”之路的实践和期许,把中国幸福问题推到我们面前,亟待解蔽和澄明。换言之,社会的深刻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乃是当代中国幸福问题再度被关注的根据。收稿日期:2014-03.12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C008);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2011KW-35)作者简介:刘喜文,女,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36·西北

5、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15年第3期(二)问题提出的学术背景关于幸福,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家们有过经典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过独特阐发,但时至今日,幸福问题亦然众口各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幸福”可以有不同背景所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言说的幸福,实质是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人们可以把幸福和任何“人间四月天”的福祉相匹配。从哲学层面作理性选择,人们所谓的幸福不外乎两种:物本幸福观和人本幸福观。物本幸福观以工具理性思维为依托,以物质财富的占有率(或占有量)为幸福指数构建标准,其后果是“见物不见人”(或者“物的依赖性”)逻辑的全面发用。人本幸福观以价值理性思

6、维为基准,以满足个人的偏好、爱好、欲望、兴趣等为旨归,负载着团体、民族、国家的“个别利益”,其后果是“人类中心主义”逻辑的日渐盛行。二者论争的焦点,借用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话语来表述,在于幸福与利害是否有关。进一步作理性判断,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既没有单纯的物本幸福观,也没有绝对的人本幸福观(相当于“斯宾诺莎幸福”),二者事实上处于交互制约的复调叙事与实践构建当中。德性论(义务沦或道义论)幸福观和规范论(目的论或后果论)幸福观的分野抗衡,就是例证。不仅如此,就规范沦幸福观而言,我们既可以基于功利(目的)视野,也可以诉诸正义论领域;就功利视野讲又被划分出两种路径:从追求

7、个人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生存愿望出发来确立幸福观,抑或从个人行为符合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出发来确认幸福观。可见,“规划”幸福并确立一种普适性的、既可欲又可行的幸福观,的确并非易事。这一现实困惑或者理论难题的根本所在,就是一系列“道德一幸福一社会结构”的深层生态关系忱所构成的难题。(三)问题的简单分析以“道德一幸福”关系为例。在哲学史上,幸福经常是被放置在伦理视野中进行考察的,而伦理本身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道德,因此,幸福言说必然要与一定的道德相联系,从而有了学界“德福一敛”的问题谜团。而联系的必然性可能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学理层面看,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