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57549
大小:103.43 KB
页数:192页
时间:2020-05-07
《工程测量题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向角为185°,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A.95°B.275°C.5°D.185°C2. 下列属于地物的是( )。A.河流B.高山C.丘陵D.盆地A 3. 下列不属于地貌特征点的是( )。 A.山顶点B.鞍部点C.变坡点D.河岸线转弯点A 4. 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某一直线AB在图上线段长为3.8cm,则该直线在地面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 )m。A.190B.38C.19D.76D 5. 1:5000的地形图的比例尺
2、精度为( )m。A.0.05B.0.5C.0.2D.0.1B 6. 地形图的比例尺越大,测图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越少 下列关于地形图的比例尺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图的比例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大B.比例尺分母的第一个数字常是2、3、5C.地形图的比例尺分母越大,所表达的地形越粗略D.地形图的比例尺越大,测图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越少C 7. 某一直线的实地长度为1.2km,图上量得该直线为24cm,则该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A.1:2000B.1:5000C.1:1000D
3、.1:500B8. 如果一项工程用图,按设计要求,地形图上要能反映出地面上0.2m的变化,则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A.1:500B.1:1000C.1:2000D.1:5000C9. 要在图上能表示出地面0.5米的距离,则测绘地形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A.1:5000B.1:500C.1:50000D.1:50A10. 下列比例尺的地形图属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是( )。A.1:20万B.1:10万C.1:1000D.1:2.5万C 11. 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
4、子为1的分数表示,则( )。A.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B.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概略C.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D.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D 12. 在地形图上常用半比例符号表达的地物主要有( )。A.铁路、公路、森林、电力线等B.铁路、公路、围墙、烟囱等C.铁路、公路、围墙、电力线与通讯线路等D.铁路、湖泊、围墙、通讯线路等C1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物符号的是( )。A.比例符号B.线形符号C.非比例符号D.示坡线D 14. 山头与洼地的等高
5、线可采用( )来区分。A.高程注记B.等高距C.等高线平距D.高程注记和示坡线D 15. 按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为( )。A.首曲线B.计曲线C.间曲线D.助曲线A 16. 关于等高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距为等高线之间的高差B.等高距越大,地面坡度越大C.等高距与等高线平距成反比D.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D 17. 关于山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脊的等高线特征为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B.山脊线为集水线C.山脊上的雨水会以山脊线为分界线流向两侧D.山
6、脊线是地性线的一种B 18. 按照二分之一的基本等高距加密等高线是指( )。A.首曲线B.间曲线C.计曲线D.助曲线B 19. 等高线的密疏与地形之间有以下关系( )。A.等高线密集,则等高线平距较小,地面坡度较大,地形陡峭B.等高线密集,则等高距较小,地面坡度较小,地形陡峭C.等高线稀疏,则等高线平距较大,地面坡度较小,地形平坦D.等高线稀疏,则等高距较大,地面坡度较小,地形平坦A 20. 关于等高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B.等高线是闭合的C.
7、等高线不能重合或相交D.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相垂直C 21. 以长虚线表达的是( )。A.首曲线B.计曲线C.间曲线D.助曲线C22. 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越大,说明( )。A.等高距越大B.地面坡度越陡C.等高距越小D.地面坡度越缓D23. 关于地形图图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绘图和读图的方便,国家颁发《地形图图示》统一规定了地物与地貌符号及注记B.地物符号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和地物注记C.地貌符号以等高线加特殊符号来表达D.地物符号中比例
8、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的使用界限是固定不变的D24. 地形等高线经过河流时,应是( )。A.直接相交通过B.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下游C.近河岸时折向河流上游D.近河岸折向河流上游并与河流正交C25. 对于等高线而言,下面那种说法是错误的( )。A.同一等高线上的点的高程相等B.等高线一定是闭和的连续曲线C.等高线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相交D.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C26. 加粗等高线是指( )。A.首曲线B.间曲线C.计曲线D.助曲线C 27. 编号为J-50-14的图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