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250534
大小:8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07
《真正的成长-三山效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真正的成长:去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是由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著名的“三山实验”就是由他设计的:实验中按照一定结构在桌子上摆放了三座大小、高低、色彩不同的假山。参加实验的儿童首先会从四个角度观察这座山,然后在一个位置固定坐好,接下来实验人员会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儿童的对面,并要求儿童从四张照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皮亚杰的研究发现,2-7岁的儿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都会选择从自己角度看到的照片,而不能理解玩具娃娃与自己的不同视角。所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应该都能轻松解决这个“三山问题”,但是
2、几乎所有人在看待一些更加复杂的关于工作、生活的问题时,都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这种自我中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我服务偏差”。在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下,我们总是会歪曲事实,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环境,而在看待别人的成败时,却会有相反的归因:别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运气或者条件好,而别人的失败都是其内在的问题。比如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名,人们通常会归因为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一旦考试失利,则会归结为题目太偏或运气不好等外在因素。或者在愉快的团体对战游戏中,一旦局势不佳,通常
3、的第一想法都是“又碰上了猪一样的队友”,而绝对不会承认也许自己就是那只猪。再或者在完成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过程中,当出现了一些不顺或者失利,不能达成目标时,多数人第一想法都是“要不是…………,我们不至于这样!”这种保护自己、维护自己良好形象、让自己感觉良好、服务于自己的偏见,就是自我服务偏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心理现象:比如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对待问题的态度、价值观体系等,都是独特的。但是在另一面,我们却对他人的独特性视而不见,会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对别人不同的态
4、度表示不能理解等等。“自我中心”并非是完全的自私、不讲理、或者道德败坏,而是无法从宏观的、完整的、外在的视角,来客观审视自己。自我中心的心理机制,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动机的角度,亦或是生物进化的理论,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虽然存在即合理,但很多存在未必合适。自我中心所带来的自我膨胀、自视甚高、回避问题、指责他人、拒绝成长等,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自我保护的正面作用。人很多心理机制的形成,是在过去数百万年人类的进化中被逐渐沉淀的。比如被批评或否定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辩解或者逃跑,这种本能与原始人面临野兽攻击时的反
5、应是一致的。但是当今社会中,接受批评和否定常常会带来优化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可是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来不及在进化中淘汰掉这种本能,因此这种本能就构成了我们发展的制约因素。无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人,想要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并基于这种认识来采取有效的行动。而不是听任自我本能的驱使,忽视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中心就是掩耳盗铃,闭目塞听!因此所有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的核心任务,就是不再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是从更宏观、更完整、更外在的视角,
6、来客观审视自己。对于个体,去自我中心的转变,包括:·认识到自己不是别人的中心,无论是父母、配偶、孩子、朋友、老师、同学,都有其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权力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以我为中心。·客观地分析自己成败的原因,既不过分夸大自己在成功中的作用,也不必逃避自己在失败中的责任,能看到别人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失败的外在原因。·认识到自己应该做和喜欢做、不应该做和不喜欢做的区别:自我中心者会把自己喜欢做的视为应该做的,不喜欢做的视为不应该做的。去自我中心者,会清晰地把两者区分开,客观地审视自己是否履行了职责。·主动寻求让自己不舒适的反馈或
7、经历,包括克制自己的愤怒、勇敢面对挑战、宽恕他人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更中立地评价自己、不走思维的极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