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

ID:55191350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2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_第1页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_第2页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_第3页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宋丽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举手发言引发的几点思考牛华二码头小学宋丽萍【摘要】在小学教育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规律,低年级的班级,时常能看到林立的小手,孩子们期盼着被老师点到名字,站起来回答问题;到了中年级,愿意主动举手的孩子明显减少;再看高年级,那就更是屈指可数。这样的现象,不得不提醒老师们,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孩子们举起的的手,无论何时都能成为教室里永恒的风景线!【关键词】提问艺术角色互换【正文】刚教毕业了一届学生,我现在又开始和一年级的孩子打交道。初初一月,却发现,孩子们的举手和老师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室里能举起来的手可谓是屈指可数,有时孤芽独秀,有时三三两两……哪怕老师再三启发,仍不见小手如林。

2、可在低年级,我每每提问,孩子们都表现得异常积极,举手的孩子形态各异。有的端坐挺立,有的自信满满,有的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他,有的孩子干脆站起来,更有甚者,嘴里一直叨念着:“我,我,我!”那一天,我抽到了一个手举得最高的孩子,可他站起来,却说不出答案。这样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思索。一、表现得积极,就真的在听吗?“表现”是向客观显示自己的存在,是人的基本能力。表现力也是一种竞争力,在人的能力结构中,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表现力。没有表现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表现力越发强烈。他们渴望在老师面前展现自己,引起老师的注意。举手便是他们的方式之一。

3、“初生牛犊不怕虎”,低年级的孩子,不怕答得对不对,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又“表现”了一次。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就必须明白,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和认真思考,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倾听和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出现一味举手,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我想,正面教育还是很必要的,首先鼓励他上课积极发言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教育只到此为止,那么,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类似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肯定他的同时,让他明白老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动脑筋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这样,让孩子的每一次举手,都变得有目的、有意义。二、举手的孩子,抽谁回答才合适?当然,这

4、个问题就得因班而异。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考虑的是照顾大多数的孩子。不能面面俱到,但要让绝大多数没有得到老师提问的孩子同样有思考的过程,并且不能失去下一次举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有效回答。哪些问题是相对简单的,多数孩子能答对的,可以交给相对后进一些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大肆表扬这些后进的孩子,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我们也可以学得很棒。还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在适当的时机,用不同的方式夸夸这些孩子,集体的温暖,会带给他们莫大的力量。如果问题相对难,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丢给学生,试着用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集体寻找答案的快乐

5、。如果问题有多面性,不妨试着让孩子们以竞赛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体会竞争的乐趣。因此,抽谁回答,也是学问,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累积经验,让自己的每一次提问都变成教育契机。三、课堂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吗?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课堂提问设计优劣及操作的适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能启发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猎取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就显得尤为关键。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部分有很多插图。我把它们当做课堂口语训练的重要资源。如果我单

6、单问:“孩子们,在图上,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呀?”可能这样的提问,一两次还行,如果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失去兴趣。于是,我想到了从讲故事开始。例如P21插图,学习“拖地”、“擦玻璃”、“做贺卡”,我从讲故事开始,孩子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这样,也避免了“满堂提问式”的课堂,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一举两得。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

7、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四、真正的课堂,可否考虑角色转换?我所说的角色转换,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确实,儿童的真、善、美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在课堂中,也许孩子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