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51792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荀子《天论》新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荀子《天论》新解 摘要: 荀子将天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作为本源和动力之天;一是指已经形成的有形之天。正是在两重天之前提下,实现了荀子的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然而,由于荀子只关注已发之天,也即习之天,因此就把习当作性。由于拒绝了本然未发之天,荀子就不可能从天的角度来修正习之天,他只能求助于人心。他以人心礼义之善来纠正性之恶,然而其礼义之善并没有宇宙之根据,其既可以成为儒家礼制,也可以成为法家专制。通过荀子天论与阳明天论的对比,以及由此揭示出来的荀子天学的价值和局限,我们终将看到,荀学依然是儒家圣学之一脉。 关键词:荀子;天论;天人之分;天人合一;阳明 前言
2、在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独树一帜的恐怕就是荀子了。因为他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天人关系理论和人性论。正因为如此,儒家大师们才都要对其进行一番品评。荀子的天人关系论集中体现在其《天论》篇中,学界对此篇之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有些学者认为该篇体现了荀子的“人定胜天”之思想,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①;有的学者则认为荀子并不一定持此观点,他依然尊天②。笔者将在这两种观点基础上,对荀子天人之关系作出新的阐释。本文试图表明,荀子将天分成了两部分:一是无形的作为本源和动力之天,也即万物之所以成之天。对于这一部分天,荀子持敬而远之之态度。另一部分天是指已经形成的有形之天。人可以在对此类天的认知基
3、础上建立起符合天道之秩序和制度,这就是礼义或礼制。正是在两重天之前提下,成就了荀子的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统一。然后通过荀子天论与阳明天论之比较,揭示出荀子天论的价值及其局限。 一、天人之分与两重天 在人们觉得其最为激进的《天论》篇中,荀子表达出的天的观念相较温和,天道恰恰是最高之道或善的体现。我们还从中看到荀子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思想之统一。首先我们来看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这里涉及到天人之分、两重天、天道与人道之关系、天人之分在人身上之体现、天人之分下的怪现象和鬼神批判等观点。我们逐一来看。 在第一段,我们就看到了荀子的两个重要观念:天人之分和两重天。我们先看
4、其天人之分的观点。 天人之分 荀子开篇写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③ 对“天人之分”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在天人一体基础上的天人之分
5、。即将天和人看为一个整体中的存在,人也由天所生,但是天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天是自然作为,神而明之,一切皆在不知不觉中而成。而作为天之产物的人,其作为就不能和天相比了,人只能应天而治。人顺天道而行,对天所化生的宇宙进行积极的治理,就会顺利吉祥,反之,逆天道则为凶。这里的“天人之分”更多是一种“职分”之分④。由此可见,这种天人之分仍然承认天人一体,人要依天道而为。只是在运转和行事上天人有别。另一种天人之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之别。即使勉强承认人由天地所生,但天地不过是粗糙的和初级的存在,人则可以凭借其心灵的力量来改造和驾驭天地,使其为人所用。人之道因此就可以超越天之道的束
6、缚,并对天道进行修正和驾驭。这两种理解在荀子的思想中都出现过。而在《天论》篇中他则侧重于第一种理解。冯友兰先生将荀子“天人之分”的“分”理解为既是职分之分,又是分别之分⑤,是有道理的。 在这一段中,荀子对天道还是尊重的,他教导人们要遵循天道而为,否则就会招来祸患。这也变相地表达出,人之行为与天之行为是有区别的。“天行有常”即天道之运转是不会变的,也可以说其是无善无恶的,也可以说是至善。而人之行为则有治和乱之分,人认识到天道以后,积极地去作为,以人之方式参或理解天道,而是在对天道有所认知之后,积极地参与到天地造化和运转之中,为宇宙的发展作出人独有的贡献,而这也是人之天职
7、。此即“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两重天 在“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一句中,隐含着荀子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两重天的思想。这里的“不求知天”也可以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天不可知。天行无形无迹,人力不可测知。因此,作为最明智的圣人,是不求去知天运转之奥秘的。第二层意思是,虽然天无形运转的奥秘无法测知,但有形的天地万物却可以知。人可以靠对有形万物之知来进行安排和治理,从而参入天地创造和发展之过程中。天时、地财皆是在有形宇宙基础上可测知的,在这两种知识基础上,人治就行得通了。天、地、人就构成了有形世界或宇宙存在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所以,“不求知天”是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