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

ID:55151406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_第1页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_第2页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_第3页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聚焦“语用点”,让语文学习更有效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在“语用”上,从教材中发掘合适的训练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有语文可以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为生活所服务的意识。从以下方面论述:聚焦篇章结构,链接生活实际,寻找语用点;聚焦矛盾冲突,联系真实心理,寻找语用点;聚焦遣词造句,结合生活素材,寻找语用点。  关键词:语文运用;实际生活;篇章结构;矛盾冲突;遣词造句  “语用”意识越来越被语文教师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地位,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改善语文教学中“高

2、耗低能”的现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把语文教学落实在“语用”上。我们通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寻找“语用”训练点,但也有这样的困惑:在课文中能找到很多的语用训练点,什么都想抓,却发现什么都没有抓实。那么,如何进行取舍,如何找准适切的“点”就尤为重要。我们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应该有年段意识,高年段的训练点应该落实在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上。  一、聚焦篇章结构,链接生活实际,寻找语用点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阅读、感悟、积累外,还应有读写结合的功能。作文中,时常会发现有部分同学有材料,有内容,却没有文章

3、的骨架,其实就是缺少篇章意识,意味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从谋篇布局到构段方式,有整体意识。  《夹竹桃》是季羡林的作品。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文章的精妙,文章构思严谨,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从夹竹桃有韧性、能引起许多幻想两方面内容表达喜爱之情。作者运用对比、反问等表现手法又将夹竹桃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典范”之作我们怎可错过。经过取舍,我决定将这篇文章的“语用”训练点放在篇章结构上。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本表达顺序的整理,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梳理出整篇文章的脉

4、络。  在文本教学完后,我们进行相关写作活动,让学生从校园中选取一种植物,体现植物的特点,表现盛泽师生的精神。写作时,注重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也可用对比手法突出其特点。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个训练中,虽无法做到季先生文质兼美的效果,但散文所要表现的“形散神不散”已经初见端倪。  我们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过渡过程中,以教材为原点,以生活为基点,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为生活写作,从而为他们的言语表达建立支点,这才是有意义的。  二、聚焦矛盾冲突,联系真实心理,寻找语用点  矛盾

5、是文学创作中比较常见的创造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却从来没有重视过它。让高年级的学生学会在写作时运用矛盾冲突来突出人物形象、品质,绝对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断粮时,彭德怀忍痛把自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写个段落,启发学生思考,把人物当时复杂的内心以及他的形象表现出来。教师要做一个发现者,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写出精彩的片段,在有针对性的拓展练笔中提高“语用”的水平。 

6、 三、聚焦遣词造句,结合生活素材,寻找语用点  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作者表达上的遣词造句非常值得关注,作为教师就是要寻找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提炼,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些规范得体、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为生活服务。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类文章。其实,这类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文中所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和限制性词语,把埃及金字塔的特征具体形象而科学准确地展现出来。我们不妨把如何科学准确、形象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作为“语用”训练点。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课文用到了哪

7、些说明方法。他们能迅速发现列数字、举例子等一系列说明方法。这不需要指导,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得更深入些,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妥帖。如,教师提问:“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个句子用到了列数字,为什么还要用作比较?这个问题一出,学生自然明白作者在表达上的具体和形象了,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的灵活使用是非常必要的。说明文中还有一些限制性词语,不容易被学生发现。如“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据说……”中“据说”一词,“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中的“估计”,让学生比较删

8、去和保留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而对说明文表达上的准确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总有亮点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说明文也不例外。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去咀嚼,去体会,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学以致用。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师应该细细解读教材、把握文本特点,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练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