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4632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8
《观后感:话剧《哥本哈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观《哥本哈根》有感222011125311哲学刘洋这个话剧给我的感觉是复杂的,因为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给它定义一个明确的性质。这分明是两个物理学家的故事,但却因为发生在二战期间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他们分明是在讨论着一个科学问题,但却因为攸关太多人的生死而变成了对道德的拷问。但是,我觉得这也正是这个话剧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这是一个交织着情感、意志与理性斗争的故事,这是一个蕴含着科学之无国界与科学家之有祖国的矛盾的故事,这又是一个讲述了作为物理学家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强烈好奇心与一个能让这世界生死一瞬的普通人的道德伦理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的故事。正是这错综复杂的情
2、感的交错才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的骨肉丰满。更何况,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真实的历史。即使这段历史早已无证可考、无人知晓,可它为我们留下的思考却是真实的、沉重的。这个剧本很长,但是简单概括起来,大概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沃纳·海森堡是一名德国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则是一名丹麦物理学家,二人都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海森堡在二战爆发后,成为了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代表,曾经负责德国原子弹的研究计划,而作为他的精神导师——波尔,则在不久后逃亡到了美国,参与了曼哈顿工程。1941年,海森堡来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拜访波尔,两个人仅仅十几分钟就不欢而散,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这个话剧以海森堡、波尔
3、及波尔的妻子玛格丽特三个人死去的灵魂为主角针对著名的“哥本哈根会见之谜”的可能性做了种种的猜测与重演。这个话剧让我感触最深的部分大概可以用剧中的一句台词来概括:“作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是否有权利把核裂变应用于核爆炸的研究中?”对于这一点,我想谈的却不是整个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同时对科学充满激情与好奇的物理学家,但又作为芸芸众生中怀着良知与道德的普通人,这样的一个人——海森堡,到底承担着怎样的责任与压力,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抉择与痛苦?我得承认,在看过这个话剧之前,我从来也不知道,原来,一个物理学家,或许,我可以把他上升到科学家这个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有的时候,尤其是在战时,一个科学
4、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从来也没想过,科学家对战争,这两个词汇在我的印象中相距太远,可如今我才发现,原来他们这么近,近到可以轻易地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对于海森堡,人们一直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海森堡真的不想造原子弹,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海森堡没有能力制造出原子弹。对于第二点,我想到了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的一句总是让我汗颜的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我认为用在这里也很合适,只是对象变了而已。这大概也不是中国人的特质。就如同这个剧本中曾经提到过的一个人:高德斯密。他一直声称海森堡没有能力造出原子弹,然而,在海森堡逝世五
5、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改变了自己的说法,他说他认为海森堡是他们这代人里最优秀的一个。而他改变说法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当初他的家人都被纳粹杀害,而海森堡曾为纳粹工作,所以他对海森堡的评价才会有前后两种天壤之别。而且在德国战败后,被盟军俘获的物理学家丰·魏舍克在听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后,对其他人说:"我之所以没有制成,首先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想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获胜,我们不会造不出来。”何况,时过境迁,海森堡在二战期间究竟做了什么,真相根本无人知晓,再以这种最坏的恶意来揣测海森堡其人,我认为已经毫无意义。因为对我而言,海森堡在当时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抉择才是最为让我动容的部分。抛却他是一个伟大的物
6、理学家的身份而言,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只是想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们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没有错的,永远都不会错。然而这也正是这起道德冲突的开端。海森堡爱他的祖国,而他又有能力帮助自己的祖国,可他的祖国却不是战争正义的一方,以至于他一生都处于深深地自责中,为他没能帮助自己的祖国。可他偏偏什么都不能做。因为他的决定,是那样的重要,重要到关系着这场战争的胜败,关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那些与他无冤无仇被卷入战争中的无辜的人们的生死。
7、不要怪他,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怪他。这反倒是我对他最深刻的同情。德国不能怪他,因为他是这样的热爱祖国,愿意为他背上不义的恶名;正义的一方不能怪他,因为他什么都没做,他只是爱着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研究的领域恰好可以在战争中助自己的国家一臂之力,这不是错。错就错在无论他选择祖国,还是选择道德,都注定不能全身而退。就像剧本中海森堡说:“1949年,当我去美国时,许多物理学家居然都不屑与我握手。那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