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

ID:55138700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8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_第1页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_第2页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_第3页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_第4页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  【摘要】《荒原》是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全诗描写了身处西方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生与死。从诗篇开始时提出死亡命题,接着以神话框架为主体对新生意义加以探寻,最后在长诗的末尾处升华死亡之后的新生主题,给人以无限的新生命、新未来的希望。基于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荒原》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出艾略特本着“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核心观念的生死旨意。  【关键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荒原》;生死主题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他的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

2、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全诗结构完整博大,内涵精神丰富,包蕴着作家深刻的思考。其中,艾略特使用了一系列生活意象和复杂的象征,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神话历史典故有机地进行融合,涉及6种语言,35位作家,56部作品。[1]如此,总共434行的长诗,因其异常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驳杂晦涩,令人难以卒读,徘徊在似懂非懂之间。  1945年艾略特在其《诗歌的社会功能》一文中写道:“一篇诗歌体裁的文字,别看我不能翻译出来,它却能给我留下直接而且是逼真的印象,留下一种独特的,在用英语阅读后产生的任何一种印象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印象――传导给我一种我用言词无法表达,但却本能领会了的那种东西。”[2

3、]正如艾略特上述所说的那样,笔者在读完《荒原》之后,除却获得的“荒原”印象外,还读出了诗人在描画“荒原”之上的更深刻而理性的思考和探寻。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将探析《荒原》的生死主题作为解读该作深层蕴意的一种方式。  一、诗首题词――死亡命题的提出  《荒原》的题词引自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所著史诗体喜剧式传奇小说《萨蒂利孔》。题词的拉丁文写道:“因为有一次我亲眼看见西比尔被关在一只笼子里悬挂在库米城,当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她回答道:‘我想死’”。①西比尔受阿波罗的恩赐得以永生不死,但她忘记了要求青春常在,及至年老色衰、身体萎缩,时时刻刻活在了生的痛苦中。因此,她渴望死

4、亡。艾略特也就西比尔之口提出了死亡命题,并且这一命题贯穿了诗歌的始终。  首先是死亡词汇的呈现。在《荒原》的文本中,诸如“死的”、“死去”、“死亡”、“死神”、“淹死”、“吊死”、“死人”、“尸骨”、“尸体”等关于死亡的词汇出现频率颇高。其中,“dead”出现了10次,“bone”出现了5次,“death”出现了4次。在这些词汇构成的长诗中,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主题即在这些直接而显著的词汇上得到强烈而鲜明的显露。  其次是死亡意象的穿插。所谓意象,指的是思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意象作为具有象征韵味的着眼点,在诗歌中广泛地应用。而艾略特文艺观最大的特点就表现在他的“客观对应物”理

5、论中,他认为所写的事物、情感会造成特定的感性经验,立即可以唤起某些特定的情绪。由此,作家在作品中想表现情绪、抒发情感就得去寻找相应的“客观对应物”。这样,诗歌便成了诗人内心情状的客观对应物。在长诗《荒原》中,艾略特多角度地穿插意象,使长诗充满了多寓意的象征特点。可以说,这种运用意象组成象征群的手法在这首长诗中无处不在。而颇具代表性的象征几乎都与死亡这一主题相关联,“荒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西方文学中,荒原意象作为重要的精神象征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中广泛地被使用,随着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荒原意象成为与现实相对立的诗性空间,并渐渐形成了广具影响的荒原意识,它对人类精神的负载达到了

6、空前的度,成为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精神主流。[3]此外,还有象征死亡和苦难的“水”的意象、象征人的精神世界枯竭的枯死的“树”的意象和象征荒芜、死寂、饥渴生存现况的“岩石、荒漠、坟墓、死水、沉舟”等组成的意象象征群。  最后是死亡意识与复活愿望的交融。诗人以沉郁的心情牵引着自己对生命进行关注与思考,对于”生死“问题,尽管他不曾提出相关的理论,但他的诗中表现出了他的看法。在艾略特看来,死是生的一部分,旧的生命死亡孕育着新的生命诞生。面对一派衰败的荒原景象,荒原人不死不活地生活在这片废墟之中,像西比尔一样,“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②即虽生犹死的不死不活的状态。“人总是

7、要死的”,但艾略特的死亡观是积极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死亡状态,但这种死亡状态并不是人类命运的终结,而是由生到死再到新生的辩证的死亡观。即他所表现的死亡命题是以生为前提的,死亡是为了新生,而且这种死亡不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超脱的状态。“未知死,焉知生。”生与死唇齿相依,死亡中孕育着新生,正如赵晓丽、屈长江在《死之花――略论艾略特的死亡意识》一文中所述的:“而这种死亡意识又是‘方死方生,已死已生,生命在逝去,生命也在延续’”。[4]  二、神话框架――新生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