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

ID:55106990

大小:9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7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_第1页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_第2页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_第3页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_第4页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维词等: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61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苏维词1,2,朱文孝1,滕建珍11.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系,重庆摘要:贵州碳酸岩盐出露面积达12万多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山多坡陡,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石漠化地区缺水少土,属于造林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花江大峡谷右岸的贞丰县兴北镇顶坛片区为例,

2、在阐述顶坛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正在实施的几种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对这几种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它们的优点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效益分析;花江大峡谷顶坛片区;贵州兴北镇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1-0057-04苏维词等: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61表2花江喀斯特峡谷顶坛片区气候要素的垂直变化1)地点太阳辐射能流/(kJ·cm-2)光照时间/h年均温度/℃年均极端最高温度

3、/℃年均极端最低温度/℃年均降水/mm年蒸发量/mm相对湿度/%花江桥(谷底)366.48126020.335.58.78002)137182顶坛(谷坡)394.26146518.532.96.71154135880.5贞丰(谷肩)429.28152616.431.36.514381322811)杨明德,屠玉磷.典型喀斯特石山脆弱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示范研究.20022)降水量为板贵乡政府所在地近3年来的观测数值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的地域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

4、治理的难点和重点[1]。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腹地,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2.26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8%,并且每年仍以933km2的速率递增,相当于每年吞掉贵州一个普定县。石漠化已成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8]。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黔桂滇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不仅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是构建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保证,更是贵州和西南喀斯特山区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

5、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紧迫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峰丛山区特别是喀斯特峡谷地区,珠江上游——北盘江花江段大峡谷就是典型的石漠化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多家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在这里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花江大峡谷右岸的贞丰县兴北镇顶坛片区为例,分析其治理模式及其效应。1贵州兴北镇花江大峡谷顶坛片区的基本情况表3顶坛片区水土流失情况项目轻度流失中度流失强度流失(合计)水土流失面积/hm2363.0837.87369.33157

6、0.2占总面积比列/%13.3230.7513.5657.6年泥沙流失/万t6.37表1兴北镇顶坛片区地表坡度构成坡度<5°5°~15°15°~25°25°~35°>35°(合计)土地面积/hm2190.67953.47762.8517.6299.672724.21土地面积比例/%735281611100耕地面积/hm276.73364.4316.5316338.34959耕地面积比例/%83833174100顶坛片区位于贞丰县兴北镇(现改名为北盘江镇)内北盘江干流花江段的右岸,面积27.24km2,2001年人口2982人

7、。区内碳酸盐岩广布(占总面积的90%以上),为典型的喀斯特中山峡谷地貌,地形陡峻(表1);北盘江河谷深切,最高海拔1373m、最低445m,相对高差达928m;具有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明显(表2);植被覆盖率低(治理前仅13.29%),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年均侵蚀模数达2340t/(km2·a)(表3),有些地方已无土可流,基岩大面积的裸露(90年代初期,石漠化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石漠化问题突出;缺水少土,人均耕地0.32hm2,但所有耕地都是挂在山坡上的石旮旯地,没有灌溉;主要农作物是苞谷,每

8、公顷产量大多在750~1500kg之间,人地矛盾、人粮矛盾突出;1990年该片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元。该片区生存条件恶劣与贫困并存,面临着生态重建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2研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苏维词等: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611990年前后,当地的一些农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