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案例分析.doc

市级案例分析.doc

ID:54956947

大小:3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市级案例分析.doc_第1页
市级案例分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市级案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分析:都是嫉妒惹的祸萌芽幼儿园:武秀丽案例:   周一上午是美术特色活动,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只有安慧林小朋友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何梓檬早早地涂好了,她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一不小心碰了安慧林的手臂,她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何梓檬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安慧林不听,还是噘着嘴告诉我:“武老师,何梓檬推我的手,我都画错了。”一副特别难过的样子。马上到了评价小朋友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印上了一个漂亮的小印章。“老师,桃桃还没画好!”安慧林抬起头,歪着她的小脑袋左看右看:“武老师,何梓檬把线条画在外面了,不应

2、该得小印章。”“武老师,娜娜画得不如我呢!也不能给她小印章”   事实上,安慧林到现在都没画好,她就是看到别人得到小印章心里不平衡。    妒忌心理成因分析:   ①幼儿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她就产生了“这样的东西不属于我”“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想法,渐渐形成了妒忌心理。无论是抢别人的东西,还是告状都体现了幼儿的这种心理。当别人的东西比她的好或者别人表现的比她强,都会激发她的妒忌心理。孩子的妒忌具有明显的外露性,具有破坏性,攻击性。幼儿妒忌与大人妒忌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大人在非常妒忌时还会尽量忍受,心中虽然不高兴,但也不会形之于色;幼儿却直接而坦率地表露情感,根本不

3、考虑后果。就如安慧林跟着姥姥生活,由于经济原因和教育观念的不同,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妒忌持有那种东西的孩子,所以不断的告状是因为她好胜心强,想以此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得到老师的表扬。状告其他幼儿是因为安慧林心里妒忌,看到别人有小印章,自己好想要一个,可是涂色任务却没能很好的完成,于是,就产生了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想法。   ②不太适当的教育方式。隔代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老人的知识水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在的社会存在冲突。而安慧林的父母长时间不见孩子,见到孩子时发现孩子有很大的进步,就不断的表扬,这样孩子就产生了“自信”的自我评价。   ③孩子能力很强,但在某些

4、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一般而言,在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孩子,他们已习惯于做“弱者”得不到表扬和没有表现的机会都无所谓;但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因为能力较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而又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如被老师表扬或被老师提问等),所以才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妒忌。安慧林语言表达能力很好,非常聪明,也很爱劳动,但小手指的肌肉不是很灵活。可能由羡慕而产生妒忌。   ④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我的建议是孩子父母最好自己教养孩子,尽量找时间多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玩耍,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疼爱、被关注的。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让孩子拥

5、有她应该得到的东西。父母还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谦逊客让的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妒忌心理的基础。   教育措施:   ①一定要正确评价孩子。安慧林好胜心强,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巩固其优点,增加她的自信,能促进她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或者表扬过度,都会使孩子骄傲,从而看不起别人,认为只有她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甚至当有的人说别人好,没说她好,她就很难接受。这是由于孩子年龄还小,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还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她对自己的评价都是以成人对她的评价为标准的,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即不能片面、又不能过分赞赏,以免孩子

6、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当地指出她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评价观。   ②我们要帮助孩子提高能力。我发现安慧林的小肌肉动作不是很灵活,所以我们没有当面指责她不如别人,而是具体来帮助她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请能力强的孩子和她一起承担一项任务,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孩子之间真诚友好的帮助就是克服妒忌心理的良方。   ③要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方面的教育。孩子如果有能力,没有受到注意和表扬,就会对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扬的小朋友产生妒忌。所以在纠正妒忌心理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的道理。让孩子明白别人不称赞自己,只要自己的优点存在,只要保持自己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自己的才能就会更强,就会真正地长久地得到大家的喜爱。   ④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妒忌心理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都是好胜心强。我们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去同别人相比,竞争就是为了找到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确的手段去竞争,这样才能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