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doc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doc

ID:54953772

大小:4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doc_第1页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与案例(如皋市第一中学吴亚燕)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活动建议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依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方面: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膜。2.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进行关于渗透现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二、教学设计的思路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

2、。例如,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放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会大量浸出;很多学生知道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等。针对这些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但由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中第一个“探究”,因此教师要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多做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绝不像知识目标,能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来达到,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

3、这是以往教学中的弱项,必须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来实现,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着以评促改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相互讨论,整理结果,研究结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对水分进出细胞有没有影响等问题的答案。本节内容以课本中问题探讨入手,讨论渗透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并以此引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认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问题上,作为半透膜的是哪个结构,植物细胞壁对此过程有无影响,通过实验证实。如果探究活动顺利,得出结论就不难。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

4、实例中,将资料中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前后比较,指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向如何,以及细胞吸收物质是有选择性的。本节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三、教学实施的程序课前准备:(一)教师准备(1)渗透装置;(2)水分出入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装置;(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装置(二)分组准备如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课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1)渗透现象、如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开放性)(2)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情况。(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相

5、互讨论,整理结果,准备在下一节课交流研究结果。讨论渗透现象发生具备哪两个条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动物细胞中细胞膜是否看成为半透膜,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对水分进出细胞有没有影响等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亲自感知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使学生获得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知识。2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创设情境身边常见问题引入:(1)萎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变得硬挺?(2)苋菜放在清水中,水不变红色,高温煮熟后,为什么水变成红色?(3)吃比较咸的食物,口腔和唇的黏

6、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4)高浓度的饮料很解渴吗?学生根据社会经验分组讨论回答这四种现象的原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事实形成。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交流→讨论→展示→归纳→评价:(1)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相应结论。(要注意控制时间)(2)课件动画展示渗透现象、红细胞的吸水涨破和失水皱缩、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等过程及现象。(3)资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指出细胞膜的特性。(4)归纳相应知识内容。(5)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倾听,参与交流。汇报交流各自的实验以及讨论的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展开辩论,

7、并接受全体同学的质疑。观察动画并比较几种现象。阅读并分析课本P63页资料分析,讨论课本中四个问题。归纳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细胞膜具有什么特性。完成练习。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的能力。利用教学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归纳获得知识。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调整。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体现,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也起到了主导地位,这种设计是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催化剂,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选择。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