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

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

ID:54767456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1

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_第1页
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_第2页
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摘要:本文结合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探讨了在山地环境下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  关键词:万州第三中学;山地环境;山地建筑。  Abstract:CombiningwithcampusplanningandprojectdesignofWanzhouNo3highschoolinChongQing,thispapermakesexploratioinontheplanningarrangementandarchitecturalimageonhillterraceenvironmemt。  Keywords

2、:WanzhouNo3highschoolinChongQing,hillterraceenvironment,mountainous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2-0016-03  山地对于建筑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系统,来影响我们对于物质环境的再创造。它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在我们对它产生或景仰,或依恋,或感叹的无数情愫同时,也使我们那些将要针对它进行的一系列建造活动生出某种忧虑和压力来……但是,毕竟我们还是要完成这些任务的,因为新区开发

3、的脚步已经从长江的北岸跨了过来,直接触及到了这一处方圆189亩,有着60m高差并夹着一条冲沟,中部凸着,覆盖着茂盛植被的西向山坡,它将是这所有着80多年校史的万州第三中学的新家园。 1规划布局——对山地环境从最初的感性解读到理性的回应 1)现状:这是一处较典型的川东丘陵地貌,凸起的山脊和凹下的洼地及冲沟,使场地显得极具特殊性,一条城市规划的轴线斜切于山脊南侧穿越场地。东西两侧的城市道路高差有60余米,环绕学校规划用地的道路形成局部坡度达10%的环线。 2)解读:①小山丘和冲沟以自然的状态形成领域的划分并成为地段特征。②对于场地来讲颇具偶然性的城

4、市轴线作为更大范围山地环境规划的一种结果,是一个应被重视的因素。③有坡度的城市环线提供校区不同高程和方位的出入口。④坡地较大的高差在带来场地内道路系统组织的压力和有效建筑用地紧张的同时,也提供了面向长江的绝好景观视线,形成了不同高程有效的展示平台。 3)回应:针对场地的山地特征和学校规划的功能要求,我们将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并加以利用,最终形成依山就势,与山地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总体布局。①针对特征地貌的措施:场地内的小山丘和冲沟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以形成校园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冲沟较宽的局部加以适当扩大形成水塘,较窄处形成叠落的水潭;小山丘则规划为

5、种植园的一部分,成为校园生态林的重要组成。②轴线及功能分区:学校的功能分区依据地形地貌划分为三个区域:较为平坦的南部形成体育活动区,局部的坡度地段形成台地式活动场地,与外部道路的便捷联系也使这一区域成为具有社会性的体育资源;场地的北部形成教学区及生活区:最低一级和中部的一级为教学区,最高一级台地为生活区,由一条宽阔梯道联系起来。场地的南侧有城市轴线穿越并与城市道路临近,为此我们将这一区域作为学校的主要入口广场,让小山丘的绿意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作为联系学校南北功能区域的实体成为城市轴线的最好终结。③车道、人行道及出入口:学校外部城市道路有坡度的

6、环线使学校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不同的高程上与其形成便捷联系。顺应等高线的道路系统从较低的入口广场区盘旋地通过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冲沟上的小桥将学校南北方向有效联系,形成有趣味的空间构成要素,校园北部的大梯道则以具有仪式感的形态使生活区与教学区直接联系,校园中部的科技楼则以自身独特的内部交通组织将生活区与入口广场区生动地联系起来,而掩映在小山丘半山腰的步行小径则提供了由教学楼、图书馆与科技楼的便捷联系。④从局部的观景到整体的景观意义:坚持人造环境与自然山势融入,与现状地貌共存的思想,分台地的建筑布局使建筑获得由东向西眺望的空间平台和

7、视域范围,而依附于这一西向坡地的建筑群体也由于有了校园内部有序的空间组织和城市轴线的强化而显示出独特的气势和整体的形象,建筑丰富的轮廊也得以有层次地清晰显现。这一切对于城市来讲是充满变化且具有活力的,对于原生的自然地形地貌来说它又是有节制和依赖性的,而对于校园本身来讲,又是亲切、有趣和充满希望的。 2建筑形态——与山地环境更紧密关连的构成结果 建筑以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对所存在的环境给予回应,它是直接而且真诚的。 1)科技楼:作为整个校园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它位于校园中部保留的山丘南侧,基于所在地势状况和城市轴线关系,设计中将

8、建筑的功能组合、动线组织与山地环境综合考虑,结合地形高差变化形成逐级向上发展态势,创造了富有山地特色的建筑形态。①动态的空间组织:一个纵向伸延的景观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