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20828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0
《读懂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懂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读懂学生就要真正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从与学生的对话、访谈中,分析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在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测试时,学生对卷上一道测试题不同的思考方式,使我感触很深。测试题目是:7×(17+13)。这道题,考查的知识是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道题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学生还没有学。考试前我曾想把这道题给学生讲一讲,但我又想知道学生面对这道没学过题目的真实想法,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卷子收上来了,班中56位学生,只有8个学生给出
2、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对题目本身进行了修改,把其中的17+13修改成了7+3;有的写成了7×30=21。48位学生都做对了,正确率达到了85.7%,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到底是如何完成这道题目的,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师:7×30=?,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生1:30+30+30+30+30+30+30=210。生2:我先算7×3=21,再在21的末尾添上一个0。生3:我补充,因为7×3=21,所以7×30=210。生4:这里的30是3个十,所以7×30=210。从学生交流的方法来看,学生能较好的运用
3、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生1的方法是把乘法转换成加法来完成;生2和生3的方法是先把30看作3,用7×3=21,推理出7×30=210,而生4的方法则进一步解释了生2和生3方法的合理性。在练习册上也有一道类似这样的题目:30÷(6-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同样没有学。学生做完后,我进行了统计,这道题的正确率达到了89.3%。没有讲过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却能正确解答,学生是怎么想的呢?通过访谈,我了解到学生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生1:因为3×10=30,所以30÷3=10。生2:30里面有10个3,所以30÷
4、3=10。生3:把30看作3,3÷3=1,所以30÷3=10。从两次访谈中,我收获到了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幸福和喜悦!学生已经逐步学会运用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来解决数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而且交流过程中,学生很兴奋,感觉数学学习很有趣,对学习数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有什么比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意义的学习呢?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喜欢把学生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喜欢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处理知识。这样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但是关注到孩子们的感受了吗?每一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本身的知识储备
5、是不同的,怎样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呢?我喜欢在一节课的课尾,给学生留下点畅想。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后,我留下一个作业,你认识比100大的数吗,说出来,并尝试写下来。对教师而言,在学生写数的过程中,我不仅能了解学生对数的认识有哪些知识储备,还对今后认识更大的数做好了课程准备;对学生而言,让其感受到在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学习有憧憬。再如,在学生一年级学习统计的时候,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而学生到第二学段的学习中,要学习一个表
6、示多个单位,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其初步接触一下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我想,学生思维的触角能触摸到哪里,重要的是教师能给学生留下多大的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就像空气一样,我们给其多大的地盘,它就会盈满多大的空间。当然,我并不提倡学生还没有学过的内容出现在考卷和课本上。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维触摸一下没有学习过的内容,或许他们的“创造”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另一种风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