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601270
大小:1.37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03
《基于CitespaceⅡ的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3卷总第105期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O14年第3期Vo1.23SumNo.105JoURNAL0FGUANGD0NGRAD10&TVUNIVERSITYNo.3.2O14基于CitespaceII的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知识图谱分析武喜春白胜楠李力(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71;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50)【摘要】移动学习作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形式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习惯,它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而对该领域演进过程
2、和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将Citespace22具运用到移动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对该领域的发展及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移动学习;citespaceⅡ;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G434I文献标识码lAI文章编号】1008-9764(2014)03-0018-07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终获得可用于本研究的有效文献1417篇。发展,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数据来源的选择和检索方法的确定主要是基备获取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移动学习uJ,越来越于以下几点:①CNKI
3、是国内收录期刊数量最多最多地引起了相关领域和相关人士的关注。查阅中全且更新最及时的全文数据库,选择CNKI能够更加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得知,以移动学习为主题的全面、准确地检索到关于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发文献;②CNKI收录的期刊种类繁多,为了能更加文量近400篇之多。本文拟通过利用citespaceII清晰、全面地反应当前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和可视化工具和词频分析文献计量学技术,对国内移方向,笔者选择了期刊库以及硕、博论文库,同时也动学习研究的现状、热点、前沿
4、和潜在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度和效度,去除掉了会议、进行梳理,以供研究人员参考。评论、特刊等数据库;③移动学习的概念第一次在国内学术期刊出现是在2000年,而2013年还不是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个完整的学术年份,故选择2000—2012年作为笔1.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全文者研究的年代跨度;④文献标题、摘要及关键词所数据库(以下简称cNI(I)收录的文献,研究范围是包含的文字都有可能是该文章研究的内容和方向,2000-2012年间收录在CNKI中的移动学习相关论因此选择主题词作为检索
5、项,尽可能涵盖全部关于文。在CNKI的期刊及硕、博论文数据库中,按照移动学习的文献;⑤多次试检索的目的也是为了检移动学习及相关概念的定义,以多次试检索方式,验和确定主题词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确定以“移动学习”、“移动教育”和“M-learning”2.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所谓聚类就是将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514条记录。经过筛选,删除数据分别放到不同类或者簇的过程,同一簇中的述评、报道、会议征文以及国外研究分析等文献,最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I基金项目l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移动
6、互联网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HB12JY058)研究成果;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云计算环境下河北电大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探索(Z2012075)研究成果。I收稿日期】2013一l2—27l作者简介】武喜春(1960一),男,河北鹿泉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白胜楠(1981一)男,河北行唐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终身教育研究武喜春白胜楠李力:基于CitesDaceII的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知识图谱分析23习研究机构大部分集中在师范类院校。激发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表32000-2012年移
7、动学习相关文献发文机构C前12名)2.从研究热点看,2000年到2012年移动学习研究经历了“集中的理论基础研究——分层的系统发文机构发文频次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应用研究——细分领域后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三个阶段。由于移动学习研究还属于较新兴的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域,故阶段性研究不存在“取代”一说,每个阶段都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具有深入思考和挖掘研究对象的价值和意义u。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3.从文献作者来看,独立研究的高产作者并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
8、少数,但是该领域缺乏核心作者群,研究出现多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而散、泛而不专的现状。由此,领域内很难产生有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仍技术学院¨¨99888重要7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4.从发文机构看,国内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集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于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的确为此项研究提供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环境支撑,但是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合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作,诸多发文机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