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587527
大小:388.6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2
《图式转换: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辑运思.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50卷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1.50No.12014年2月JournalofGuang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February,2014图式转换: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辑运思曾楠(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15)[摘要]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的互动架构是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审视中国政治认同的逻辑发展史,利益缺场、身份政治、理念普设是政治认同形塑的主导图式,从利益缺场向利益在场转换、身份政治向契约政治转换、理念
2、普设向实践普设转换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辑运思。[关键词]政治认同;图式转换;逻辑运思[中图分类号]DO一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597(2014)01—0029—05《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提出政治认同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l1∞“经济人”的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制度预设、“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基础,来源于对规则的遵循;二是政绩基础,来源于关”l_3j8、马斯洛的物质利益基本需求理论,都毋庸置统治的有效性;三是理念基础,来源于意识形态。由疑地推出利益认同
3、与政治认同的亲密性。简单来说,此可推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的互动架构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根基,是政治认同的绩效性是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资源。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物质起点、实践载体与情感归审视中国公私观念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过渡属,也正契合“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的理论时期的“崇公灭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公假设与马斯洛从物质到精神、从低到高的需求理论。无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以公灭私”和改革开放审视中国政治认同的逻辑发展史,利益缺场、身份政以来的“为私正名”的四次嬗变。l4]4∞∞不
4、难发现,治、理念普设是政治认同形塑的主导图式,从利益缺“去私奉公”、“崇公抑私”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场向利益在场转换、身份政治向契约政治转换、理念与道德文化中的主导思维,“活私开公”、“公私合媒”普设向实践普设转换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塑的逻的“为私正名”思想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才有所彰显。辑运思。然而,“崇公灭私”型的利益缺场并没有使普遍认同如影随形,而是陷入奉献与回报分野的泥淖,陷入一、利益缺场向利益在场转换:“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的社会景观,导致义务夯实利益认同根基与权利、奉献与补偿、德性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借用“政治是人类所参与的
5、旨在决定哪些社会成员经济学中一句话即是“劣币驱逐良币”。得到利益或特权、哪些人则被排除在利益或特权之“崇公灭私”型的利益缺场在政治认同上表征外的斗争或过程。-[I]4施米特对政治的阐述鲜明地为:一是泛道德主义的盛行。它以“天下为公”、“君贤表征政治与利益的内在自洽性。马克思也对群众的圣者”的道德标榜凝聚社会的认同,呈现的是道德的归属、情感的认同与利益的关系作过精彩的论述:泛化与法制的缺失,普通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利“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益缺场下的道德支柱往往是无根的浮萍,最终可能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
6、情’。‘思想’一旦离走向道德的伪君子与实利的真小人,政治认同的根[收稿日期]2013—10—23[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社会国家凝聚力的变化与重构研究”(13CKSO1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社会支持研究”(GD13YMK01);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一般项目“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3ZYO03)[作者简介]曾楠(1986一),女,江西吉安人,南方医科大学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认同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29基因此弱化
7、。二是民主制落实的空置。“破私立公”、力与个体权利的有效转换。随着传统权威逐渐式微,“立公去私”的利益缺场境遇中,个人权利与公共权法理型认同的论证成为一种必要。无论是功利主义力的正当性无法作出理性与制度性的公共性论证,“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还是卢梭的社会契私人领域的等级秩序观念、公共领域的政治等级制约学说、阿伦特的“持续的同意”理论,都蕴含对个体深深地植入民众的生活与观念,平等观念难以真正权利的前提性认可,并在公共权力是由个体权利让实现,进而阻碍理性自觉的政治认同。三是权力与权渡而来的理念上达成共识。因此利益在场是公共权利的混淆
8、。“崇公灭私”本质上是将个体化约到整体力与个体权利有效转换的前提,也是现代法理型认之中,个体的基本正当权益遭到践踏,个体权利与公同的内在要求。共权力相混淆,个体权利消融于公共权力中。从权力利益缺场向利益在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