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

ID:5437342

大小:1.20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7-11-12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_第1页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_第2页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_第3页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_第4页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第一节如何看待社会问题第二节当前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节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凸显第一节如何看待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在发展,就会产生社会结构本身各部分的发展失调问题,就会产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失衡现象,也会出现社会各个部分运行中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以辩证法的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是在“出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再出现社会问题——再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形式中不断发展的。社会是在不断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绝对的,没有社会问题是相

2、对的。承认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为了研究和寻找解决的对策,抑制社会问题的负面作用和破坏力。二、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但一段时间中国回避社会问题的存在。因为存在认识社会问题的理论难点。社会问题的存在是否与社会制度有关?(1)如果有,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意味着社会制度存在存在缺陷?(2)如果没有,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外部因素或历史因素?科学看待社会问题:第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第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制度。第三,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

3、有直接的关联第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社会生产力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关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的问题:※贫困、失业※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的越轨行为※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产生社会问题:以权谋私腐败关系网公费挥霍第二,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制度,社会问题存在在所难免。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完善性和相对不完善性的统一,这是既消除社会问题又造成社会问题的依据。第三,许多社会问题并不与社会制度有直接的关联※与社会制度关系不密切的社会问

4、题:环境污染问题残疾人问题、犯罪问题第二节当前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一、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包括: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转型乡村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型封闭社会——开放社会的转型我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加速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讲是一个加速变迁的时期。转型社会的特征:1、异质性——各种差异的行为、观念、规范、制度同时并存,新身份与旧角色并存。2、形式化——大量规则、法令、条文失去实际控制功能,原则界限不清并可能相互矛盾,组织运行的效率降

5、低。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提出此种说法的依据所在:宋林飞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分析了社会转型具有社会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等三种主要意义。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社会学者较多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动,结构解释比制度解释更为流行。社会结构的涵义: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

6、、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的内容: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制度结构社区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二、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群体结构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形社区结构转化制度结构转换意识形态结构转变1、群体结构的重组从社会结构主体的角度理解社会结构,就是不同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的稳定的、模式化的关系结构。其关系的实质是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方式及利益的关系格局。改革前: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

7、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结构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社会阶层新分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原有的阶级基础上分化出新的阶层※工人阶级结构的内部分化: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企业的工人、※农民阶级结构的内部分化: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农民工、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第二,新生阶层发展较快知识分子阶层企业家阶层城市贫困阶层有闲阶层第三,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社会差异扩大1、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按照许多学者的测算,已经甚至超过了0.5。2、城乡

8、差距逐步拉大。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95年的2.46倍扩大到2006的3.28倍。3、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平均是西部与中部的2.03倍和1.98倍。以收入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根据2002年的数据计算的估计最穷的10%的人口大约1.3亿人最富的10%的人口大约也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