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72014
大小:857.2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30
《不同工艺制备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组织特征.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11期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Vo1.41,No.1l2012年11月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November2012不同工艺制备的TiAI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组织特征喻吉良,李中奎,郑欣,韩丈波2(1.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6)(2.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使用机械球磨制备细晶Ti/A1复合粉,采用不同的压制工艺,通过反应烧结和等温锻造方法获得不同晶粒尺寸的TiA1金属间化合物。对TiA1金属间
2、化合物的微观组织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其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冷等静压630℃反应烧结及等温锻造工艺可以获得晶粒尺寸5~8lam的细晶TiA1金属间化合物;通过普通冷压、1250℃反应烧结与等温锻造后,也能获得近全致密的层片状TiA1金属间化合物,但晶粒尺寸为20~30m。关键词:TiAI金属间化合物;等温锻造;微观组织中图法分类号:TG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85X(2012)11-2054-04TiA1金属间化合物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途的轻质备细晶TiAI金属间
3、化合物,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TiA1高温材料,对提高推/重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TiA1金属间化合物经等温锻造后的微观组织特征。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更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抗蠕变和抗1Ti/Al复合粉的制备氧化性能,还具有低密度、较高的弹性模量,是新一代军用轻质耐热结构材料。然而由于其室温塑性差、选用纯度99.5%、粒度≤147um的Al粉和粒度高温变形抗力大,在常规条件下TiA1金属间化合物极≤50m的Ti粉,按摩尔比1:1在低能混粉机中混合,难塑性变形,是目前拓展它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然后用行星式高速球磨机
4、在250r/rain的转速下,分别为了改善TiA1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能,常采用添加球磨1~10h得到Ti/A1复合粉。图1为不同时间球磨合金元素的方法。添加合金元素一方面可以降低TiA1后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同一相的有序度,提高位错的活动能力,促进孪生变形;球磨速度下,随球磨时间的增加,Ti、Al的衍射峰半另一方面可以细化晶粒,改善组织均匀性,减少塑性高宽明显增加。表明球磨使Ti、A1组元的晶粒细化,变形时的位错塞积和滑移长度,增加非基本滑移系。随着球磨时间延长,粉末颗粒的尺寸减小。这
5、是因为此外,添加合金元素还可以形成弥散强化及提高其抗随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碰撞的几率增高,使碰撞产氧化性L5J。研究表明,TiA1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脆性,生的变形量增加,加速了晶粒尺寸的变化进程。是由于它具有面心四方L1。型有序结构,晶体对称性低,滑移系少,在700℃以下,<112>型位错被钉扎。从理论和现有研究结果看,通过细化晶粒的方法,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塑性。如:Kim等人通过反复热变形.再结晶处理,将TiA1的晶粒尺寸由铸态时的1000um以上细化到25~30m,其室温延性由l%以下提高到3%左右J
6、;Froes等采用快速凝固细化组织,同时添加Cr、Mn等合金元素,将Ti一48A1的室温延性由1%提高到3%以上。但是,上述方法获得的TiA1材料,20/(。)晶粒尺寸最细的一般仍在数十微米以上,对材料塑性的改善作用不够显著,难以获得超塑性【们。图1不同时间球磨后粉末的x射线衍射图谱本实验采用机械球磨与反应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Fig.1X—raydiffractionpaRernsofpowdersmilledforvarioustime收稿日期:2011-11-23作者简介:喻吉良,男,1975年生,博
7、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6,电话:029—86231082,E—mailyujilang@sina.corn第11期喻吉良等:不同工艺制备的TiA1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组织特征·2057·[7]ScottXMao,McMinnNA,WuNQeta1.MaterialsScience[10]JariKeskinen,AndrewPogany,JimRubin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J],2003,363(1—2):275ScienceandEngi
8、neeringA[J],1995,196(1—2):205[8]DutkiewiczJ,Maziarzw,HeinrichHeta1.MaterialsSuryanarayanaC,SundaresanR,FroesFH.MaterialsChemist~andPhysics[J],2003,81(2-3):414ScienceandEngineeringJ],1992,15O(1):117[9】SunZhengming,HitoshiH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