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

ID:54371576

大小:966.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30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_第1页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_第2页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_第3页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_第4页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农史(AgriculturalHistoryofChina)2014.5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曹天生(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40)【摘要】1980年代以前,在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产生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衡器——老秤,这种老秤比旧时十六两制市秤称量要多,其产生先后适应了黄麻、宣纸产区民众日常经济活动中的需要。通过对老秤的研究.可从衡器关系中窥探出旧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关键词】皖南泾县;麻秤;老秤;黄麻和宣纸

2、产区;1980年代前【中图分类号】S-09;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14)05—0128—10PrimaryInvestigationintoOld-scalesofJuteandXuanPaperProducingAreainJingxianinSouthAnhuibefore1980sCAOTian—sheng(ResearchInstituteofHistoricalCulture,AnhuiUniversityofFinance,Bengbu23303

3、0)Abstract:Duetospecialhistoricalbackground,aweighingapparatusnamedold—scalethatdifferentfromotherplacescameintobeinginjuteandXuanpaperproducingareainJingxianinSouthAnhuibefore1980s.Theweighofthisold-scalewasmorethansixteen-Liangscalesofoldtimes.Thei

4、rappearanceadaptedtopopulace’SrequirementindailybusinessactivitiesforjuteandXuanpaperproducingarea.Bymeansofre-searchintotheold-scales,wecanPryintothediversity,richnessandcomplexityofoldtimes’socialactivitiesthroughweighingapparatusrelationships.KeyW

5、ords:JingxianinSouthAnhui;jutescales;old——scales;juteandXuanpaperproducingarea;be-fore1980s一、问题的提起笔者写作本文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自2011年起,笔者在中国宣纸发祥地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一带调研时,曾搜集到多份清朝、民国期间的规约文书。于是,便根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d,岭曹、梅、唐姓宣纸草户规约》,研究写成“新见((/J、岭曹、梅、唐姓宣纸草户规约》研究”一文。文中提到,该《规约》“使我

6、们了解到旧时宣纸行业关于“权衡”(衡制)的一些特殊规定。”①但为何有如此特殊规定?其衡制情况究竟如何?该文并未交代,因此,必须具文交代清楚。二是笔者出生于小岭村,为宣纸发祥地曹氏始迁祖曹大三第23代后裔。笔者目见,在20世纪6O一80年代,小岭及其周边地区同时使用多种秤:有长期沿袭下来的一斤十六两制市秤;有当地较长【收稿日期】2014—04—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10&zDO84)【作者简介】曹天生(1953-),男,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历

7、史文化研究所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①曹天生:《新见(小岭曹、梅、唐姓宣纸草户规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一】28—1980年代前皖南泾县黄麻、宣纸产区老秤初探时期使用的一斤十六两制老秤;有新中国后自1959年开始推行的一斤十两制新市秤。这三种秤主要为手工制秤。笔者当时不仅经常使用一斤十两制新市秤,也比较熟悉并使用当地的老秤,同时懂得新、老市秤间的换算,还了解这三种秤在当地同时使用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认为很有必要将这一情况挖掘整理出来,

8、形成文字,以使读者了解衡制及衡器在旧时乡里社会实行的情况及其在一些地方呈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三是写作本文还有一个直接动因:笔者于2011年曾投寄某著名杂志一文,文中一段专门谈及皖南老秤,但却遭到审阅该稿先生的极力否认,他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如笔者所说的那种“老秤”,要笔者删节文中有关文字再行发表。笔者考虑到如果删除那段文字,不仅直接伤害到文意,而且也等于承认笔者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在“造假”,于是决定,宁可文章不发,也不能否认历史上有这一段真切历史的事实——尽管这种老秤使用的范围可能甚为狭小。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