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

ID:54369267

大小:792.9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4-30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_第1页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_第2页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_第3页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_第4页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卷(Voiume)30,期(Number)4,总(SUM)111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页(Pages)422~429,2006,11(November,2006)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icaetMetaiiogenia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但卫,杨坤光,马昌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野外调查研究发现,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广泛发育了轴面倾向SE的纵弯式褶皱,这些褶皱近平行于片麻理。整个罗田地区的片麻理显示它在区域上是一个SE-NW方向上的倒转背斜。三维有限应变分析发现,罗田片

2、麻岩区在核部、翼部的不同位置既有挤压、也有拉伸变形,显示为纵弯式褶皱的成因机制。石英C轴组构显示,罗田片麻岩区主要遭受SE-NW方向上的挤压作用,并在中等温度的中上地壳环境下形成了纵弯褶皱。由片麻理显示的轴面SE倾向的褶皱形成于罗田穹隆形成之后,表明自罗田穹隆开始形成后,罗田地区乃至整个东大别又发生了一次较深层次的挤压作用。这次挤压作用促进了穹隆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快速隆升。关键词:大别山;纵弯式褶皱;有限应变;石英C轴组构+中图分类号:P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552(2006)04-0422-080引言其在129Ma经历了燕山期的混合岩化作用。本

3、文将对罗田片麻岩区大量出现的纵弯式褶皱进行显微大别山广泛出露的变质岩系中发育了大量的褶构造上的分析,并探讨褶皱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特别皱,它们广泛应用于大别山自早中生代碰撞以来的是与本区的重要构造型式———“罗田穹隆”的关系。构造变形历史的研究(江来利等,1999;索书田等,2000;钱存超等,2003;汤加富等,2003)。江来利等1地质背景(1999)依据识别出的同斜褶皱、紧闭-同斜褶皱和不对称褶皱等和其他构造现象,将超高压变质岩的罗田片麻岩出露于罗田县周缘(图1),属于北变形历史分为前榴辉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和角大别杂岩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位于东大别造山带中闪岩相

4、后四个阶段。索书田等(2000)对超高压变心部位。罗田地区的片麻岩,从区域上看,是一个倾质岩的露头褶皱和显微褶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向SE的褶皱。野外调查发现,罗田地区片麻岩中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他一些学的片麻理几乎都向SE倾斜。在罗田穹隆核部东南者也对大别山变质岩系的褶皱作了详细的野外研究缘,片麻理是正常的SE向的;而穹隆核部及NW和显微分析。在这些研究中,对褶皱的显微构造上缘,片麻理倒转成SE向。片麻理的倒转表明罗田的分析还较少。地区SE-NW向的挤压作用是存在的,发生的时代可东大别罗田地区,包裹榴辉岩(刘贻灿等,能与纵弯式褶皱的形成时间一致。200

5、5)的区域片麻岩区遭受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野外露头,可以看到很多平行片麻理的脉体,其中也发育了丰富的褶皱。邓尚贤等(1997)对本宽度通常大于1cm,有的达十几厘米。脉体平行片区的褶皱从混合岩化作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麻理,并被褶皱成反“Z”型(见图1剖面图中的照收稿日期:2006-02-14;改回日期:2006-04-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34037)资助.第一作者简介:但卫(1981-),男,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i:faye0424@163.com第4期但卫等: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423片),轴面产状倾向S

6、E。这些褶皱的翼间角较小,为在穹隆的隆升作用下形成的,它有另外的动力来源。紧闭褶皱,其主要的特点是翼部较窄而在转折端强由于罗田地区片麻岩中的线理也有环绕核部分布的烈加厚。这种褶皱典型的挤压特征,表明它并不是趋势(见图l),所以热隆升作用也是存在的。因此,图l罗田地区地质简图及剖面图l-角闪斜长片麻岩;2-黑云奥长片麻岩;3-黑云二长片麻岩;4-花岗闪长岩;5-断层Fig.lAgeologicalsketchandtectonicprofileofLuotianarea424第30卷对导致纵弯式褶皱的挤压作用和穹隆的热隆升作用穹隆核部陡倾有呈环形分布趋势,反应局部片麻岩的

7、关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区曾遭受隆升作用。应变短轴大都NW向倾伏,反映了受SE-NW向的挤压。中间轴以NE-SW向为2有限应变分析主,代表纵弯式褶皱的枢纽方向。露头上,小褶皱具有纵弯式特点,即转折端明显3石英C轴组构加厚。为了更准确确认褶皱的类型与应变量,在研究区系统采集了40余块定向标本,位置见图1。在从采集的40余块标本中,选择比较新鲜又相对室内,对每块定向标本切制三个互相垂直的主应变均匀分布的33块标本,切制最大变形面(XZ面)的面(XY,YZ,XZ)。对三个主应变面中的石英颗粒用薄片,在普通费氏台上测量石英C轴的方位。每个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