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23104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15
《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研究 一、学前教育独立价值的失落 学前教育的价值通常由独立价值和衍生价值构成。学前教育为后续教育打基础、做准备,促进家庭劳动力解放及社会发展等价值,都是在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基础上生成的,可谓其衍生价值。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的本质是人们将学前教育的衍生价值当作其根本价值。为深入认识这种“失落”,笔者拟先勾勒其现象,再剖析其成因。 现象勾勒: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 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适宜的个性化发展,必然需要为幼儿提供宽松有益的环境,满足幼
2、儿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然而在学前教育中,因其独立价值失落而未能促进幼儿适宜的个性化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超前教育,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强化训练。超前教育是把学龄期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期,即将超越幼儿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内容教授给他们,如让幼儿学拼音、背诗歌、记单词、做算术等。当前,不少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就是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是典型的超前教育。有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实际教育中较为普遍,在幼儿园中,学科教学知识占很大比重而且难度普遍提高,与此相对,幼儿的活动时间相对较少
3、而且活动方式单调。[1]如此一来,幼儿园成为小学教育的预备班、训练场。近年来,虽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大中城市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在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依然较为普遍,不少家长和幼儿教师甚至认为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样的幼儿园才是让孩子学有所得的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期,超前教育现象通常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得愈加突出。例如,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人们通常会让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靠拢,让孩子学习小学低段的内容。这种做法无疑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独立性和幼小衔接的相互性。其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
4、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十分强调幼小衔接的相互性,通常预设一个相对较长的幼小过渡期。例如,美国的幼小衔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置从托儿所到3年级的学校;二是学前教育系统与学校系统之间的整合。[3]可以说,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衔接是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自独立价值基础之上进行的,而非一方向另一方靠拢。强化训练是通过反复练习、机械重复等方法让幼儿达到预期目标、掌握规定内容的教学方式。例如,一些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学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让其反复做题,直到学会为止;为了让幼儿掌握一首儿歌,让其反复演唱,直到会唱为止;为了让幼儿临摹一幅作品
5、,让其反复练习,直到画得相似为止。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水平,他们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稳定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这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应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开展。其实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趣的活动和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并吸引其主动学习。因此,强化训练的方式无疑忽视了幼儿的天性,是对幼儿的限制与束缚。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常常相互联系,并相伴出现。因超前教育,幼儿很难掌握学习内容,于是教育者便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目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的内容,大都超越了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都将学前教育的衍生价值看作自己的根本价
6、值,忽视了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适宜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削弱了学前教育独立存在的必然性,使学前教育沦为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附庸。 误读“基础”:致使失落的重要原因 导致学前教育独立价值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观念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前移、幼教师资水平的差异、教育部门的监管滞后等。鉴于这些原因易被人察觉,且大都为人熟知,笔者在此着重对“基础”的“误读”这一原因加以剖析。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何谓“基础”?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初始阶段,并为后续发展做准备。由于事物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比较弱小,人们对其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常不予重视,而只在乎其
7、为后续发展做准备。如此一来,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学前教育看成为后续教育做准备,特别是为与之最为接近的小学教育做准备。于是,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学前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或许是学前教育小学化最直接的原因。其实,这一理解只是“基础”的表层含义或外在表现,其深层含义或内核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事物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意味着“基础”不仅仅为后续发展做准备,更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基础”表达一种“支撑”的状态,即基础部分支撑着其余部分,并对其余部分进行“力的给予”或“意义的给予”,一旦“给予”关系不存在,“基础”也就不再是基础。[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