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

ID:54237892

大小:2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5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_第1页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_第2页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_第3页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你对孩子说过这些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你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吗?幼儿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可能传递出或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一些被频繁使用的语言更可能隐含负面影响。这样的话,你对孩子说过吗?  ●“你真棒”“你最棒”当幼儿答对了问题或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很多教师都会伸出大拇指,说一声“你真棒”或“你最棒”,有时还会与全班幼儿一齐挥动大拇指,高喊:“棒、棒、你真棒!”“你真棒”“你最棒”这类评语在幼儿园中使用频率很高,教师常用它们来践行“赏识教育

2、”理念,将它视为激励幼儿的“法宝”。的确,这类语言可能会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带给幼儿前进的动力。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类语言运用不当就会沦为千篇一律、徒有形式、缺乏针对性的虚泛和无效的评价,反而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作用。例如,可能会引起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能虽然避免了横向比较,但是由于滥用让幼儿变得麻木,或由于有口无心,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举个例子,如果教师用“你真棒”来夸奖某幼儿的绘画或手工作品时,其他幼儿可能会为了得到教师同样的夸奖而去模仿该幼儿,以至于中断了自己原有的创造过程,并对自己

3、的创造能力产生怀疑。《纲要》指出,教师应“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因此,在评价幼儿时,教师不宜随意使用“你最棒”“你最能干”之类容易导致幼儿产生相互间横向比较的语言。其次,教师应承认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以每个幼儿过去的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的基准,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以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简单作出“你最棒”和“你真棒”之类虚泛且无针对性的评价。第三,教师应将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帮助幼儿扬长补短,不断取得进步。最后,教

4、师还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态度,并注意运用积极的体态语言。如果教师能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幼儿就会从教师的积极态度中得到鼓励和支持;相反,如果教师态度冷淡或心不在焉,幼儿就会受到教师消极态度的暗示而产生抵触、怀疑等心理,从而影响评价的效果。  ●“连某某小朋友都回答对了”  一些在教师眼里算是不太聪明的幼儿,如果偶尔主动举手或答对了某个问题,有的教师会不假思索地说:“你们看,连某某小朋友都举手了,连某某小朋友都回答对了,其他小朋友也要认真思考呀。”类似的话还有很多,如“连某某小朋友都能画出来

5、了”“连某某小朋友都会跳绳了”,等等。教师不经意间说的这些话映射出其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连某某这样不聪明的孩子都已经想出问题的答案了,那些更优秀的孩子今天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还没想出正确答案呢?”这类心理活动其实直接反映了教师在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上的偏差。从儿童观与教育观来看,他们可能一直在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幼儿,而没有切实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可能和潜力;从评价观来看,他们将幼儿群体的水平作为评价标准,通过横向比较来评价幼儿,而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当然,这些教育观念的偏差有时可

6、能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教师本人或许并未意识到。对于被评价的幼儿而言,这类评价也并不能满足他对于获得教师肯定的渴望或让他获得成功感,反而可能使他获得某种消极暗示:“我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无论我怎样努力,在老师眼中,我都是一个不值得表扬的孩子,那么我就不必努力了,因为无论我努力或不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师的这类评价还会使其他幼儿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某种暗示,即那位答对了问题的幼儿并不值得他们学习。因此,尽管该幼儿答对了问题,但在获得教师如此评价后,其他幼儿也很难对其产生信服之情,甚至很难对他作

7、出正面、积极的评价。 ●“我看看谁还在那儿讲话”“我看看谁还在那儿讲话?”“我看看谁还没有坐好?”“我看看谁还在那儿磨蹭?”“我看看谁总是最后一名?”在幼儿园中,类似的话常常可以听到。显而易见,说这类话的教师绝不是想让幼儿向那些所谓的落后的孩子学习,而是想借此提醒幼儿注意,并增加自己说话的力度和效果,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的目的。这些教师也许不知道,对幼儿而言,“正话反说”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幼儿的不良行为是教师“正话反说”的“导火索”,而教师不良的语言习惯和失控的负面情绪都

8、是导致其“正话反说”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不善于正面引导幼儿,也很少考虑自己说出的话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何影响。幼儿不断出现的问题行为使教师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若不理智地加以控制,情绪有可能失控,从而导致教师“正话反说”,甚至可能升级为故意讽刺和挖苦。相关研究表明,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他们开始能够理解说话者的态度和反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对儿童而言,反语的确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因此对于幼儿园绝大多数6岁以下的儿童来说,他们理解反语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对幼儿的日常观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