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35029
大小:11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4-1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材总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建议:一、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二、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36课时单元建议课时单元建议课时第一单元6课时第四单元8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第五单元8课时第三单元3课时第六单元8课时【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整体感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
3、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
4、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二、教学目标(一)质疑解难,归纳梳理本单元的文言基础知识。(二)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三)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教学建议(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
5、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
6、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1)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
7、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二、作者简介并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三、背景介绍宋建国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